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范畴”是语言中重要的语义范畴之一,它对词语、句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程度量是形容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语义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等相关语言学理论,从多个角度对形容词的程度量进行了系统探讨。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的主体内容共七章:第一章讨论了形容词的分类及其量性特征。程度量是人们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事物性状的大小、高低进行的等级性量化。程度量具有相对性、等级性、模糊性、依附性和临时性的特征,其中等级性是其主要特征;程度量还存在客观与主观之分,我们把客观量程度副词分为低、中、高、极四个量级,把主观量程度副词分为低、高、极、过四个量级。并根据形容词能否受客观量程度副词的修饰,把其分为非定量形容词与定量形容词两类,前者可以受客观量程度副词修饰,其量性特征表现为无界性、量幅性、隐含性;后者一般不再受客观量程度副词修饰,其量表现为有界性、量点性、凸显性和主观性的特征。不过,非定量形容词内部在与各量级程度副词的组配功能上存在差异,这主要跟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其语义程度有关。定量形容词都明显地包含着量的成分,其内部成员由于构成方式与表量成分的不同也存在着量级高低的差异。第二章考察了非定量形容词定量化的一系列手段,主要有词法手段、重叠手段、句法手段、修辞手段和某些固化结构等。词法手段指非定量形容词加上某个表量成分使之转化为定量形容词。重叠也赋予了形容词量的意义,使之定量化。句法手段主要包括利用程度副词、指示代词、某些含程度义的形容词或短语、零形补语,或者利用其它参照物表量,有时量度形容词还可以运用数量词语进行记量。修辞手段如比喻、夸张、叠用等也可以使程度量得以相对确定,且往往有增量的功效,赋予的是高量级。另外,某些固定结构也可以表达程度量,且多数为高量级。不同的定量手段或定量成分决定了形容词程度量的量级高低。第三章对形容词程度量的同现、叠加与二次赋量的类型或方式、成因进行了分析。程度量的同现是指形容词的前面出现两个分属不同量级的程度副词,同现的可能性取决于两个程度副词量级间差距的大小。程度量的叠加是指两个(或以上)相同量级的程度副词的共现现象,高量级程度副词叠加在语义上构成强化型,低量级程度副词叠加则构成弱化型。二次赋量是定量形容词在已有程度量的基础上采用某种赋量手段而造成的“量上加量”现象。同现、叠加与二次赋量都造成了程度量的重复,这些看似“非常规”的、量的复用现象有其产生的语义、语用与认知动因。第四章探讨了形容词的程度量与句位的关系。我们分别考察了定语、状语、谓语和补语句位与形容词程度量的互动关系。非定量形容词中的单音节的可以无标记作定语,而双音节的与定量形容词通常需要用标记“的”。状语中的指宾状语往往要求形容词必须是定量的;而充当饰谓状语的形容词非定量或定量均可,不过,后者因强调了程度量而易于成为关注的焦点。非定量形容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谓语,除非用在对举格式中、分句中、主谓之间有停顿或插入性成分以及用于感叹语气时;定量形容词则通常可以单独充当谓语,不过其谓语功能尤其在是否用标记“的”上存在差异。通过对语言事实的考察,我们发现语义程度越高,其谓语功能越强,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定量形容词语义程度与其谓语功能的关联标记模式。形容词可充当的补语主要有结果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语四种。前三者多由非定量形容词充当,状态补语则多用定量形容词,可见,除状态补语外,其他三类补语并不要求凸显形容词的程度量。第五章考察了形容词的程度量与疑问、感叹语气的关系。定量形容词已经有了某个确定的量,没有询问的必要,因此,在一般的疑问句中,其通常都不能构成疑问中心。非定量形容词通常可单独构成“独词感叹句”;而定量形容词则不能,因为其本身的量是有定的,而感叹语气有赋量功能,赋予的量通常为高量级,定量形容词若独用于感叹语气容易造成量的重复或冲突。由形容词短语构成的感叹句往往要求其中的程度副词为主观量与高量级。感叹句根据构成及感叹标记的情况,其感叹程度构成如下梯度:独词感叹句>有标记感叹句>无标记的非独词感叹句(“>”表示“强于”)。可见,不同的句类对形容词的程度量有不同的要求。第六章探讨了形容词的程度量与否定的关系。非定量形容词因其程度量是不确定的,多可以自由地用于肯定式或否定式,少数自身语义程度较高的除外。定量形容词因已具有了某个确定的量,通常都不能用于否定式。语言事实表明,形容词可否受程度副词修饰与可否被否定之间存在着无标记关联,因此,就语法意义来说,“程度”与“否定”具有一致性与相通性。“F+A”(“F”代表“程度副词”)在形式上有“F+不+A”与“不+F+A”两种否定式,不过二者否定的性质和结构层次都不同:前者是对“F+A”的“完全否定”,后者是对“F+A”的“降级否定”,二者在程度量等级上又统一于同一量轴。前者中各程度副词基本都成立,而后者成立与否取决于“不”与“F”融合性的强弱,融合性强的“不+F+A”可以说,而融合性弱的则一般无法成立。第七章对形容词程度量的动态性进行了描写与分析。主要考察了“逆天”、“爆表”、“A得/到哭”和“A得/到没朋友”,探讨了这四种新兴的高程度量表达方式的演变与成因。它们都具有网络流行语的性质,且其演变都是在一系列语言内部因素、认知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此外,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并指出了本研究尚存的不足,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