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疼痛共情与社会性疼痛共情的认知神经机制比较研究——基于神经电生理分析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涉及在社交环境中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感,是人际社交互动过程中的强大粘合剂,构成社会道德的基础。而疼痛共情侧重个体在目睹其他人处于疼痛状态时产生的对他人当前疼痛状态的感知、推测、判断以及情绪反应,它对于个体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个体识别疼痛情景的危险源,产生接下来的亲社会行为或回避反应等。生理性疼痛共情作为疼痛共情的一种典型形式,涉及个体观察他人处于面部或肢体受损状态时进行的一系列共情加工,一般使用他人肢体受痛的图片来诱发,本研究也采用了该种典型范式。社会性疼痛共情关注疼痛共情的人际交互方面,是对个体遭受社会性伤害,例如个体社会关系被贬损或者社会联结断裂等情况的共情加工,在本研究中利用社会排斥来诱发。
  在生理性疼痛共情与社会性疼痛共情认知神经机制的比较方面,以往研究使用fMRI技术,侧重于疼痛共情脑机制的空间信息,而对于这两者之间的时程差异并不清楚,在现实情形中,对他人的共情往往是自发的、瞬时产生的,探讨共情的时程差异能使我们对于共情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便于共情在个体发展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生理性疼痛共情与社会性疼痛共情研究分别使用不同的范式,可能导致被试针对生理性疼痛与社会性疼痛的不同共情反应来源于实验中使用的不同刺激形式。因此,为了有效对比生理性疼痛共情与社会性疼痛共情的时间进程,本研究采用2(刺激类型:生理、社会)×2(疼痛类型:疼痛、不痛)被试内实验设计,统一使用面孔图片作为诱发刺激,利用传统的生理性疼痛共情图片范式以及聊天室范式,来研究生理性疼痛共情与社会性疼痛共情ERP特征的共性与差异。所得主要结果如下:
  1.行为数据方面,生理性和社会性的疼痛图片成功诱发个体的疼痛共情。在评价他人感受和自己感受时,生理疼痛图片评分最低、反应时最短,此时疼痛共情效应最大。社会疼痛图片评分稍高、反应时最长,由于前额叶认知调节机制的影响,个体并没有感受到如生理疼痛那般强度的负性情绪。不痛图片的评分最高,个体感到最为愉悦。
  2.脑电结果方面,疼痛共情包含早期自动化的情感共鸣阶段以及晚期受控的认知调节阶段。疼痛共情的早期阶段主要定位于额区,负责对刺激进行早期辨别、自动注意和新异性评估的N100、P200与N200参与对生理性刺激与疼痛刺激的初步辨别与优先处理。疼痛共情的晚期阶段主要定位于额区和顶区。社会性疼痛共情在此阶段得到了额区的优先加工,受到认知重评和情绪调节机制的影响,LPP波幅降低、被试负性情绪更少。生理性疼痛共情受到顶区的选择性注意,LPP波幅最正。晚期慢波上,社会性刺激与不痛刺激得到进一步精细加工和深层评估。
  研究表明,生理性疼痛共情与社会性疼痛共情存在时间进程的差异。生理性疼痛共情得到早期自下而上地快速自动化处理,而社会性疼痛共情更多受到晚期自上而下地优先评估与情绪调节。研究首次从时域角度区分了疼痛共情的两大方面,有助于加深对疼痛共情认知神经机制的理解。
其他文献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与生存压力,大学自身也在不断变革,越来越突出教学、科研之外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创业型大学不断涌现,并掀起一股研究热潮。创业型大学最早出现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尚未形成本土化的发展理论和实践模式。所以,加快创业型大学建设,提高大学竞争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任重而道远。
  本课题通过研究创业型大学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梳理有关创业型大学的相关文献资料,依托“三螺旋”理论、学术资本主义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在总结创业型大学的现实基础上,综合考虑创业动因、创业教育和成果
高校异地研究院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建立的合作交流平台,以输出高质量人才、促进政产学研合作为重要内容,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优质的高校智库资源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筑巢引凤”,越来越多的一流高校走出去,开始在校本部以外的地理空间创办研究院(简称“异地研究院”)。
  本文以一流高校创办的异地研究院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当前高校异地研究院的建设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坚持理论与实
教师教育体系是关系到教师教育内部诸群体共同目标制定和实现的一套教师教育制度和机构。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队伍。而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升主要是由教师教育体系完成的,教师教育体系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一直以来,教师教育体系变革都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看,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变革的历史,其实就是教师教育体系与教育系统外部的其它生态因子,以及教师教育体系自身内部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运动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当前的21世纪,我国教师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却容易忽视精神层面最基本素养要求,而空虚、冷漠、自私易时常缠绕人心。尽管人们普遍崇尚善德,然而常出于口头,趋于形式,懒于行动。与此相应,在“立德树人”倡导下,善性教育成为新时代人们内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途经。基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教育向上向善发展方向”要求,我们认为善性教育需从小学教育开始实施颇显重要,善是整个小学教育的主旋律,在整个小学教育教学中,需聚焦于善性教育。
  本文通过系统收集国内外相关主题资料,梳理分析国内外善良教育、新品格教育产生的背景、理论以
随着现代财经生活复杂性和危险性上升,人类逐渐认识到财经素养的重要性,增强了国家对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视。2012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首次引入财经素养(financial literacy)概念,并对即将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财经素养测评。学校是财经素养教育的主力,系统连贯的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将对后续财经素养的累积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扮演教育强国身份,占据领先地位的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将财经素养教育归入公民教育范畴,近30年的发展,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不断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中央首次发文部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在教师的职前培养、教师资格认证等方面已经出
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学生观、知识观和课程观,对教师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教师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推动改革的最关键因素。语文学科承担着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初中是义务教育的最后学段,语文教学要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未来社会生活需求,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作为保障。开发与应用语文教学案例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学案例包含“真实的教学情境”、“鲜明的主题”、“具体的细节”、“应有的结果”、“精炼的评析”,能为教师研究教学、获取教学资源提供了
近代以来,世界教育的发展表现出一种大的趋势,即越来越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依法治教。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也不断地呈现出法制化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践行,民主、法治等现代公民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日益成为了新时代公民的常识和素养。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勇于面对新形式,敢于迎接新挑战,中国迈入了法治新时代。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以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都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这个时期若是一个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的教育环境,那么在学生的心中必
2014年9月,教育部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进行课程的选修与选考。由此,走班选课选考成为高中教学新常态。这种强化了的选择性教育迫切需要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知,主要包含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的角度,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体能外貌、情绪稳定、气质等个人特征进行清晰而明确的认知。
  本文主要采用数据测量的研究方法,通过网络问卷的调查方式对湖南省常德市和湘潭市的四所中学进行了高中生自我认知三个维度11个项目的认知现状调查;然后通过SPSS等统计系统进行
新课程推行以来,学校对课程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结合地方优势和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大量出现,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得如火如荼;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进程仍很缓慢,甚至很多地方还处于初期的摸索尝试阶段。对欠发达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能够带动当地校本课程整体发展。选取S中学“国学礼仪”校本课程开发为个案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现场观察法对S中学“国学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历程进行调研,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内容选用、组织实施和评价反馈四个维度。发现该校校本课程开发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