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人群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eeni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现已成为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高居全球致死原因的首位。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可降低CVD发病和死亡风险,然而目前关于高血压人群中体力活动与CVD风险关联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探讨高血压人群体力活动水平与CVD发生风险的关联强度和剂量-反应关系,以及肥胖指标在体力活动与CVD关联间的中介效应,为CVD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人群来源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ank,CKB)苏州市吴中区项目点53,269名30~79岁的研究对象基线调查数据和随访数据(截至2017年12月31日)。基线调查于2004年11月~2008年1月开展,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随机血糖测量。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信息、健康相关行为(如体力活动)、个人健康状况等信息。随访数据通过中国疾病监测系统、医保系统等多方面途径收集研究对象结局信息。本次研究纳入项目点中的高血压人群,并排除基线患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体力活动异常的研究对象以及其他纳入分析的变量缺失者,共20,183名对象纳入分析。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评估体力活动水平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将总体力活动依据四分位数分组(Q1~Q4),并分析不同类型和强度体力活动与CVD风险的关联。2.采用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KHB法研究肥胖指标在总体力活动与CHD、脑卒中关联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1.研究人群累计随访218,725.8人年,中位随访时间为11.1年,CHD、脑卒中的发病密度分别为401.4/10万人年和830.7/10万人年,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9.8±8.7岁和62.7±8.2岁。调整混杂因素后,和Q1组相比,基线体力活动水平为Q3、Q4组发生CHD的HRs(95%CI)分别为0.67(0.55~0.83),0.61(0.48~0.77),且体力活动对CHD的保护作用在男女性中相近。上述关联在60~69岁年龄组、BMI<24 kg/m~2、是/否现时吸烟、非每周饮酒、休闲静坐时间<3 h/d、1级和2级高血压以及非糖尿病患者中有统计学意义。和总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Q1)相比,Q3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病风险降低了19%(HR=0.81,95%CI:0.71~0.93),按性别分层,仅在男性中发现关联(HR=0.75,95%CI:0.61~0.93);上述关联在BMI<24 kg/m~2、是/否现时吸烟、非每周饮酒、1级和3级高血压人群以及非糖尿病中仍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和强度的体力活动中,高水平的工作和交通性体力活动,以及高水平的中等和高强度体力活动可降低高血压人群CHD和脑卒中发生风险。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显示,总体力活动水平与高血压患者CHD发病风险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2=0.50,P=0.779);与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呈“U”型关联(非线性检验,?~2=12.85,P=0.002),总体力活动>34 MET-h/d时,保护效应逐渐减弱。2.高血压人群中女性BMI和体脂比均值高于男性,男性腰围均值高于女性。中介效应分析显示,肥胖指标(腰围和BMI)在总体力活动与CHD发病的关联中起部分中介效应,调整混杂因素后,其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84%和2.55%;按性别分层,各肥胖指标在女性高血压人群中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调整混杂因素后,腰围、BMI和体脂比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7.18%,4.94%和4.29%,在男性中未观察到效应。在高血压人群总体力活动与脑卒中的关联中未发现肥胖指标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1.高血压人群的体力活动水平与CVD发病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高水平的总体力活动降低CHD发病风险;总体力活动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呈“U”型,高水平的总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病的保护作用减弱。2.高血压人群肥胖指标在总体力活动与CHD发病的关联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应加强对高血压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提高体力活动水平,保持健康体重,降低高血压人群的CHD发生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艾拉莫德降低尿毒症患者及肾移植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拟回顾性收集PRA阳性的尿毒症患者及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药物治疗时的年龄、移植史、透析方式、透析时间、妊娠史、流产史、输血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以及移植到药物治疗之间的时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病史、人白细胞抗原(Human
利用产单宁酶的黑曲霉B1401作为出发菌株,通过固定化方法对黑曲霉菌体固定后生物转化生产没食子酸,以生成的没食子酸的浓度和产率作为衡量指标,研究了不同固定化方法和载体对固定化黑曲霉生物转化制备没食子酸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固定化黑曲霉菌体生物转化制备没食子酸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探索了固定化黑曲霉菌体对单宁酸的转化性能,获得以下结论:研究了不同的固定化载体通过吸附、包埋和交联等固定化方法对黑曲霉菌
目的1.分析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幕上脑膜瘤围手术期中的临床效果;2.探讨幕上脑膜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1.研究现场及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2014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北京航天总医院神经外科入院治疗的90例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符合脑膜瘤诊断标准,影像学检查示肿瘤位于小脑幕以上;(3)接受开颅幕上脑膜瘤切除术治疗;(4)术后切除肿物病理检查证实为脑膜瘤
研究背景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NIMA互作蛋白1(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s,NIMA-interacting1,PIN1)是目前发现的人体内唯一能特异性识别蛋白质中磷酸化的丝氨酸/苏氨酸-脯氨酸(p Ser/Thr-Pro)的顺反异构酶。其通过催化底物的顺反异构,对细胞的增殖、存活及凋亡等产生重要影响。PIN1的表达受到严格的调控,其表达失调在许多病
背景颈椎间盘突出症(herniation of cervical dis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指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组成)尤其是髓核,在退行性改变后,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椎管内,引起脊髓、脊髓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因这种机械性的神经压迫和局部炎症刺激而出现一系列的相应神经症状。在我国,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
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上发病率第一的精神类疾病。其临床症状在于情绪状态不佳、思维反应迟钝、兴趣快感丧失、意志活动减退、自残以及自杀等[1]。由于抑郁症的高患病率、复发率及自杀死亡率,使其成为了社会和家庭沉重的负担[2]。抑郁症的病理特征主要是:皮层和海马萎缩,神经元轴突缩短,海马脑区神经再生障碍,以及胶质细胞数目的变化[3][4]。目前抑郁症发病机制学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神经可塑性假说;2.兴奋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世界上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其核心病理机制是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致病性形式(寡聚体、突变体和磷酸化等)的生成、聚集和“朊病毒”样的传播。αSyn不仅作为路易小体(Lewy bodies,LBs)的主要成分,也是造成锥体外系运动障碍(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肌强直和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类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快感缺失,睡眠及认知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有明显的自杀倾向。据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的总人数已超过3亿人,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目前,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以靶向单胺能神经递质的药物治疗为主,但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普遍存在起效慢、持续时间短、疗效差等问题。因此,深入阐明抑郁症的病理机制,研发基于新靶点的快速、长效抗抑郁
研究背景与目的: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呈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其中血脂异常是CVD重要的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提示,临床常规检测的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CVD间可能并非简单的是否异常致病的阈值关系,而是呈“U”型或“J”型
目的1.对比分析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形成颅内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2.探讨血管内栓塞联合必要时外科手术干预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不良预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并接受血管内治疗的235例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入院时头颅CT平扫将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合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