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理论性比较近视Femto-LASIK手术后8种无病史法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Femto-LASIK手术患者。按照眼轴长度将纳入术眼分为两组:较长眼轴组(眼轴≤26.00mm)和长眼轴组(眼轴>26.00mm)。术前行电脑验光、主觉验光、非接触式眼压计、裂隙灯显微镜、双目间接检眼镜、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和A超眼轴测量等常规检查,术后3月随访时行主觉验光、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RTVue-OCT、Sirius角膜地形图仪、IOL-Master等检查。通过如下4种方法获得角膜屈光力值:1选取 Pentacam眼角膜地形图仪上角膜顶点为中心4mm中央区域的角膜净屈光力(True net power,TNP);2选取RTV-ue OCT图像上角膜顶点为中心3mm中央区域的角膜净屈光力(Central net power,CNP);3选取Sirius角膜地形图仪图像上角膜顶点为中心3mm瞳孔直径时的平均瞳孔屈光力(Mean pupil power,MPP);4通过Seitz-Speicher-Savini算法获得角膜屈光力(Seitz-Speicher-Savini,SSS)。根据8种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方法来预测IOL度数:基于Pentacam TNP的Shammas无病史法、基于RTVue-OCT CNP的OCT法、基于Sirius MPP的光线追迹法、SSS-SHaigis、SSS-SHofferQ、SSS-SHolladay和SSS-SSRK/T法,以及IOL-Master内置的Haigis L法。应用Excel15.29,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数据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连续性数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如下3点分析: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4种方法获得的角膜屈光力的差异;2配对T检验分析8种方法预测IOL屈光力与标准IOL屈光力的差异;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各方法的差异性;计算8种方法获得的IOL屈光力和拟置入标准IOL屈光力的差值,分析8种方法的预测误差在±0.50D的占比;术后屈光误差+1.0 D及以上定义为术后远视状态,分析8种方法术后远视状态的占比;3成组T检验分析不同眼轴长度组使用8种方法的预测IOL的差异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纳入患者男性26例48眼,女性15例29眼,纳入术眼的等效球镜为-1.75~-10.5D,平均-5.59±1.91 D,眼轴长度为23.42~29.14mm,平均25.96±1.15 mm。1TNP、CNP、MPP、SSS获得的角膜屈光力分别为36.65±2.27D、36.75±2.49D、36.58±2.43D、36.67±2.2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Hoffer Q法、OCT法、Pentacam法、SHolladay法、光线追迹法、SSRK/T法、Haigis L法和SHaigis法的预测误差在±0.50D以内的占比分别为72.73%、67.53%、63.64%、63.64%、54.55%、42.86%、29.87%和16.88%。配对T检验分析发现8种方法中,除了光线追迹法、Haigis L法、SHaigis法、SSRK/T法(P<0.05)外,余方法与标准 IOL屈光力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析术后远视状态的占比,由大到小排序为SSRK/T法>光线追迹法>Pentacam法>OCT法>SHoffer Q法>Haigis L法>SHolladay法>Shaigis,即57.14%>35.06%>29.87%>15.58%>9.09%>6.49%>2.60%>1.30%。3成组T检验分析发现除SHaigis法和光线追迹法(P<0.05)之外,其余6种IOL屈光力计算方法在2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entacam法、OCT法、光线追迹法在Femto-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的预测性较高。SSS法结合第3代理论公式法中除SSRK/T外,预测准确性较高且远视风险低,是一种新的临床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