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草甸根系性状对实验增温的响应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kisa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系是植物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细根作为植物根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通过不断的生长、死亡、周转和分解过程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驱动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是土壤碳库的主要来源。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全球碳循环过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其变暖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研究该地区细根季节动态、功能性状、分解规律对实验增温的响应规律对于揭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草甸地下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了整合分析和野外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整合分析揭示了实验增温对根系生物量(根系总生物量、粗根生物量、细根生物量、根冠比)的影响,并探讨了增温幅度、增温年限、增温方式的影响,以及根系生物量对增温的响应与本底环境条件(生态系统类型、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干旱指数)的关系;同时,选取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作为野外实验站点,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开展实验增温(对照;增高温>2℃;增低温<2℃)控制实验。本研究通过微根窗法对高寒草甸细根季节动态(生产量、死亡量、现存量和周转速率)进行监测,通过土钻法对高寒草甸细根功能性状进行研究,通过埋袋法对高寒草甸四种功能群代表植物细根进行野外分解,较为完整系统地对高寒草甸地下根系过程进行了观测研究,以明晰高寒草甸地下细根不同过程对实验增温的响应规律及主要调控机制,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土壤碳动态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野外增温模拟实验对植物细根功能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温处理不仅显著增加了地下生物量、地下净初级生产力,还提高了群落水平的细根比根长、比根面积以及根长密度,但实验增温降低了细根平均直径和组织密度,研究结果符合根系经济谱,表明实验增温导致高寒草甸植物的响应策略由资源保守型策略转向资源获取型策略。此外,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实验增温幅度的增加,细根功能性状之间的关联性变得更加紧密,表明植物细根可以通过表型可塑性来适应变化的环境。(2)通过对不同土层深度(0-10cm,10-20cm,20-40cm)的细根功能性状进行研究,发现土层深度是影响细根功能性状的重要空间因素。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细根功能性状从资源保守型向资源获取型转变,但不同土层深度细根功能性状变异调节机制并不一致。在土壤表层细根主要通过功能性状之间权衡关系响应资源变化,在下层土壤中,细根功能性状变异主要受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调控。(3)通过整合分析的方法从151篇已发表的国内外论文中共收集到611组数据,结果表明实验增温使细根生物量显著增加8.87%,而对根系总生物量、粗根生物量、根冠比没有显著影响;中等强度增温(1–2℃)使得细根生物量和根冠比分别提高14.57%和23.63%;中短期增温实验(<5年)对细根生物量具有促进作用,而长期增温实验(≥5年)则使细根生物量有降低的趋势;开顶箱增温和红外辐射增温分别使细根生物量显著提高了17.50%和12.16%,而电缆加热增温使细根生物量和粗根生物量显著降低了23.44%和43.23%;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于增温响应不一致,实验增温使苔原生态系统细根生物量显著提高了21.03%,此外,细根生物量对实验增温的响应与本底环境有关,结果表明细根死亡量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干旱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增温对细根生物量的促进作用在干旱地区更加明显。(4)通过分析2018-2020年高寒草甸细根季节动态,发现实验增温显著提高2019年(未受扰动年份)不同土层深度的细根现存量、生产量、死亡量。2019年5-7月细根生产量、现存量保持持续升高,这与地上凋落物的输入以及土壤养分含量有关。此外,增温显著提高了生长季初期(5月)的细根生物量说明实验增温能够使高寒草甸细根物候提前。实验增温效应在土壤表层最为明显这可能与土壤资源有效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有关。(5)通过分析2018年与2020年(扰动年份)生长季细根动态发现淹水事件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具有直接的影响,显著降低了高寒草甸细根生产量、现存量,同时使细根的死亡量显著提高。此外,淹水事件通过改变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植物组成,提高了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在群落中的占比,进而对淹水事件下一年(2019年)的细根生产量、现存量、死亡量等产生间接影响。对比2017-2020年四年间对照处理与实验增温处理的细根生产量、现存量,发现相比于其他年份,2019年实验增温处理显著提高细根生产量、现存量,这表明淹水事件放大了细根季节动态对实验增温的响应。(6)通过对高寒草甸四种植物功能群细根(<0.05mm)进行野外分解实验发现分解时间以及功能群植物物种对细根分解具有显著影响。实验增温虽然并未显著影响高寒草甸不同功能群代表植物细根分解,但分解一年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增温对杂类草(葛缕子)和豆科(甘肃棘豆)细根分解具有促进作用,而对禾本科(垂穗披碱草)和莎草科(苔草)细根分解无影响,这可能与物种自身细根特性有关。高寒草甸不同植物功能群代表植物细根分解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分解速率大于第二阶段,这与四种物种根系初始化学成分组成有关。
其他文献
本论文基于“健康中国”、凉山安宁河流域独特可持续再生自然光热康养资源、多民族人文环境对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作用背景思考,以光热康养产业为切口推动民族地区产业振兴。论文从践行新发展理念出发,紧紧抓住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战略机遇;以产业集群、产业融合、资源禀赋等理论为支撑,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个案支持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安宁河流域发展光热康养产业得天独厚优势,探索符合安宁
学位
随着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相继设立,越来越多的历史古镇进入大众视线,历史古镇在保持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也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困境,需要促进古镇的转型发展,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老观古镇在2005年时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于2021年入选为为第三批“四川最美古镇”。古镇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但其发展水平与良好的资源优势相差甚远,因此,
学位
《送魂图经》发现于川西南藏族亚族群中,是在丧葬和超度仪式中祭司给亡灵指引送魂路线的苯教经文。前人结合当地祭司的口述和藏文字面意思做过一些翻译和研究,但是当地祭司已经不能解读藏文,又有大量的缩写字和异体字,加上翻译时没有顾及苯教文化背景,所以前人的翻译和研究存在很多值得商榷之处。本文从苯教文化的角度重新对《送魂图经》进行了研究性的翻译和探讨。首先对文献中涉及苯教神灵和鬼怪,以及仪轨等关键词进行了考证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异烟肼-利福平(INH-RFP)、雷公藤多苷(TPGS)、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三种药源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研究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小鼠药源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并基于Keap1/Nrf2与TLR4/NF-κB p65信号通路研究二十五味松石丸改善药源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将4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INH-RFP模型组、二十五味松石丸高(400 mg·kg-1
学位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其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更加有效的药物制剂和治疗方法。目前,化学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疗癌症及其转移、复发的一线方法。但是,由于化疗将对人体正常细胞和组织造成严重的副作用,同时会诱导多药耐药性(MDR)的产生,所以化疗过程会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科学家越来越认识
学位
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艺术创作观念的改变,西方雕塑传统的保守身份地位被打破,动态雕塑就是其中之一。与传统的架上雕塑相比,动态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优秀作品,使传统雕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动态表达方式材料构成艺术形式多元化上,随着现代有机科学的发展,艺术理念和形式也在不断完善和变化,动态雕塑在吸收新时代技术、新材料、不断前进。同时
学位
近年来,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切换非线性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受到来自控制工程,通信工程,电力系统等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切换非线性复杂系统控制理论中,作为研究的最基本以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已成为控制界学者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时滞现象和扰动问题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由于时滞和扰动会对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受扰时滞系统的研究已成为研究者们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针对几类切换
学位
副猪嗜血杆菌(Gaemophilus parasuis,GPS)是影响养猪业重要的细菌性病原之一,主要引起关节炎、脑膜炎和纤维素性浆膜炎等症状。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GPS的主要外膜蛋白Omp P2可诱导肺泡巨噬细胞IL-17 mRNA表达增加。IL-17细胞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但IL-17介导GPS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GPS强毒Nagasaki菌株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I
学位
两宋时期基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实施“仁政”的需要,宋代统治者对于济贫纾困的“居养”相关制度较为重视,该制度在宋代有了较大发展。但“居养”制度实施中官吏贪墨、监督失位、奉行不力、资金缺乏等问题突出并导致该制度落实不足、惠及有限。而为了保障制度的落实,宋廷采取了诸多法律监督举措。本文认为基于君主赋予具体主体法律监督权而实施法律监督是宋廷行之有效且成本较低的监督方式。而在制度层面,宋代“居养”制度的法律监督
学位
明代中期,此时正是杜诗学发展较为兴盛的时期,明代福建莆田的杜诗学者林兆珂亦有意为之增光添彩。林兆珂以“千家注本”为底本,选杜甫608首诗歌,于旧注“订其所讹,参其未晐,又或疏其欲言之意,而传其独遇之神”,以期“窥大明于一隙,抽金缕之绪余,溯细流于清源,酌流霞于古洞”。相较于宋代与清代这两个杜诗学研究的高峰时期,明代杜诗学所取得的成就不算突出,故受到的关注不是很高。而近些年来,学界对于明代杜诗学的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