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烟气SCR脱硝对细颗粒物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19次 | 上传用户:zzyyn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面临严重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其中燃煤电厂是我国PM25的主要排放源。SCR脱硝对于PM25的生成和脱除以及化学组成都有可能产生影响,并引起燃煤电厂排放特征的改变,在我国燃煤电厂大规模安装SCR脱硝装置的背景下,研究脱硝对燃煤电厂PM2.5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SCR脱硝模拟试验装置,基于V2O5-WO3/TiO2商用催化剂,采用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PM10/PM2.5采样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FSEM-EDX)等分析测试仪器,首先考察了SCR脱硝系统对细颗粒排放浓度及粒度分布的影响,并对SCR烟气脱硝中形成的细颗粒形貌、元素及物相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SCR脱硝过程中会形成大量颗粒物,其数量浓度约1x106个/cm3,质量浓度约数十mg/m3,从数浓度角度,形成的颗粒物主要属于亚微米级微粒,但从质量浓度角度,则以微米级及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为主。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硫酸氢铵以及少量硫酸铵。在此基础上,通过调节脱硝操作参数和模拟烟气中气体组分含量,试验考察了SCR脱硝工艺参数和烟气组分对SCR脱硝过程中细颗粒形成的影响,分析了细颗粒物形成与SCR脱硝中SO2氧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细颗粒生成量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和NH3/NO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在脱硝效率较高时,颗粒物形成量也趋于增多;烟气中H20和Oz浓度的增加均会导致细颗粒物形成量的增加;细颗粒物数浓度的变化趋势与SO2氧化为SO3的变化趋势呈现出良好的相关一致性。细颗粒物产生及物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于:一是在SCR脱硝反应器中S03与NH3、H20反应生成硫酸铵、硫酸氢铵细颗粒,该反应为与SCR脱硝同时进行的可逆过程,一部分以可凝结细颗粒形式带出SCR脱硝系统,其余在催化剂表面沉积,导致催化剂失活;二是SO3与逃逸的NH3、H20在SCR脱硝装置后续系统(如空预器)等装置时发生反应形成硫酸铵、硫酸氢铵细颗粒;三是烟气中游离碱土金属氧化物(如CaO等)通过与SO3的反应改变颗粒物的物性。最后,在自行设计搭建的燃煤热态SCR脱硝试验装置中,利用商用蜂窝状钒钨钛催化剂,试验考察了SCR脱硝反应前后细颗粒物的物性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际燃煤烟气环境下,SCR脱硝反应同样会加重细颗粒物的排放,细颗粒物的生成量随着氨氮摩尔比和SO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同时研究还发现,SCR脱硝过程中形成的亚微米级细颗粒难以被后续电除尘及湿法脱硫工艺有效捕集,从而导致WFGD系统出口细颗粒物浓度的增加。
其他文献
指出了作为更够给旅游者提供更多娱乐趣味和休闲需求的主题公园,其核心在于建立以独特主题为线索的整体游园活动,这种经过精心策划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受到了现代人的欢迎与喜爱
整体阅读教学法是指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感知、理解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实行整体阅读教学法,抛弃传统的把课文肢解为字、词、句、段的繁琐教法,是改革阅读教学的必
复习课练习题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五种。1.延展法。即以某一知识为起点,把与其联系着的知识延续伸展开来,使某一方面知识的全部内容分层次、有过陧、系统化的呈现出来。这一系列
目前情境教学法已经普遍深入中职教学课堂当中,文章讨论的是情境教学法对中职排球课堂教程的帮助,通过介绍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思维,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不断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变得更加重要。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难度陡增,但作为比较基础而又重要的知识学科,其实验性较强,通过在物理实验室的中进行操
城市建设发展,城市规划先行,城市管理是关键。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节奏的不断加快,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在不断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农业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社会对于水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大力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随着河南省招商引资数量的不断扩大,培养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尤显重要。目前河南省外语人才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不只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还是高校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并且它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起着
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极好的药用价值。为保护肉苁蓉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本文总结了肉苁蓉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炮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