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林语堂的自译——《啼笑皆非》翻译个案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po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译往往被看作一种理想的翻译。与普通译者相比,自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毕竟他是在翻译自己的作品。但是理解只是翻译过程的一个起点,在翻译过程中,自译者仍然是译者的身份,同样需要和普通译者一样,要在两种文化,两种语言和两种读者之间周旋。因此,自译现象具有特殊性,同时也符合翻译研究的一般性。然而中国译界目前为止对自译现象及自译理论研究十分有限。 接受美学作为强调读者能动作用的文学理论,其观点对文学翻译研究具有诸多启示。在目的语文本的生成过程中,译者首先是源语文本的读者,受到文本开放性的召唤去填补空白,确定未定点;同时译者的想象力又受到文本结构的限制,不会任意解释。但译者又不可避免地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以使译本得到广泛接受,达到翻译的目的。实践表明,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为文学翻译找到了一个新的视点,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中的“文本的召唤结构”、“隐含读者”和“期待视野”三个概念探讨林语堂的自译现象,对林语堂自译的《啼笑皆非》进行个案研究。“文本的召唤结构”概念表明自译者对原文有着更为透彻的了解和把握,会作出最为接近的阐释,也会大胆地“修改原作”;“隐含读者”概念表明尽管自译者的特殊地位使他们可以大胆“修改”原作,但是作为译者,仍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概念表明自译不仅仅是对原作的翻译,而且是在语言和形式上对原作的一种言不尽兴的弥补,尤其像林语堂这样在将自己用外文创作的作品翻译成母语时,更是如此。
其他文献
桌上型显示器除了传统的CRT显示器外,液晶显示器目前也渐渐成为主流产品。到底液晶显示器是如何工作的,他具备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而原本就是采用液晶屏幕的笔记本电脑,在技
从2001年的9/11事件开始,到伊拉克战争,再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十多年对于美国来说就是一个艰难时期。然而,这段艰难时期恰恰是超级英雄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
伴着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和“实证转向”,结合语料库,以研究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的隐喻实证研究为大势所趋。而针对环境的治理这一社会热点,通过隐喻展示对环境的认知有
戏剧语言简洁凝练,主题深刻隽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然而戏剧翻泽却一直处于文学翻译的边缘地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试图将翻译研究
学位
后殖民主义通过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来消除“欧洲中心”和“西方权威”,提倡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发展东西方之间由对抗到对话的新型关系。该理论被应用于翻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伦理学界认为只要有人的活动,伦理就会发生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和伦理密不可分,所以研究翻译中的伦理问题进而建立翻译伦理学至关重要。然而对是否有必要建
莫言的作品成功地走向世界并获得认可,翻译家葛浩文的作用功不可没。他的翻译让更多的人认识莫言,认识中国文学。莫言的小说《蛙》是他获得诺贝尔奖前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问世以
近几十年来,李清照词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热点之一,中西对李清照词的翻译起步也都很早。尽管唐诗英译的研究已经日趋完善,但是对宋词英译的研究,尤其是李清照词的英译及研究尚
本文从厚翻译的视角出发,对我国翻译史上最典型的厚翻译的例子--严复所译的《天演论》进行再度考察。本文之所以称为“再思考”是因为笔者的考察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