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rategie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Li Qingzhao's Ci-Poems: A Comparative Study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ao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李清照词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热点之一,中西对李清照词的翻译起步也都很早。尽管唐诗英译的研究已经日趋完善,但是对宋词英译的研究,尤其是李清照词的英译及研究尚未形成相当的气候,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对外翻译传播上缺乏一套系统的译论及相关的专门著作。因此,本论文尝试通过对李清照词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比较和对比研究,来总结一些可行、有效、合理的翻译策略,同时达到完善国内李清照词英译研究现状,实现比较文学研究与促进、推广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目的。  通过对不同译者和学者的翻译原则进行总结可以发现,英译李清照词的基本原则有四条:首先,译者必须出色掌握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内涵,认真阅读原词并沉浸于原词之中;其次,译者必须首先是读者,然后才是译者,承担起读者和译者两种角色的双重责任,注意主体与原词之间的互动性;再次,译文必须保存并重现原词的意境,使得译文和原词的精神与内涵相吻合;最后,译者必须做到以诗译诗。  总结了英译李词的总体原则之后,论文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对李清照的词进行了微观研究和分析。对李清照词中涉及语法结构的部分,论文分别检验了韵体译词和自由体译词的利弊,以及在译文中追求押韵是否有必要。同时,论文也具体讨论了译文中的句法、虚词的运用、采取第几人称和何种时态。通过分析,论文总结出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克服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增加译文可读性、并有意兼顾英语读者的倾向。论文进一步讨论了可能阻碍翻译的李清照词中的文化元素,集中分析了词牌名的翻译,以及李清照在词中的口语化表达、朗朗上口的叠词、丰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典故应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同时,论文也分析了不同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来重现李清照词中的整体意境,如何完成由中文到英文翻译的文化移植过程。  论文通过比较不同译者所英译的李清照词,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缩小中文和英语之间的语言及文化差距、如何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如何在克服英译李清照词的困难过程中完成文化移植。论文也进一步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归纳了有效英译李清照词的不同策略。今后中西李清照词的翻译研究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作者衷心希望更多的学者和译者能加入到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和研究的行列中来,为发扬中华文化作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其他文献
从2001年的9/11事件开始,到伊拉克战争,再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十多年对于美国来说就是一个艰难时期。然而,这段艰难时期恰恰是超级英雄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
伴着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和“实证转向”,结合语料库,以研究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的隐喻实证研究为大势所趋。而针对环境的治理这一社会热点,通过隐喻展示对环境的认知有
戏剧语言简洁凝练,主题深刻隽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然而戏剧翻泽却一直处于文学翻译的边缘地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试图将翻译研究
学位
后殖民主义通过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来消除“欧洲中心”和“西方权威”,提倡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发展东西方之间由对抗到对话的新型关系。该理论被应用于翻
伦理学界认为只要有人的活动,伦理就会发生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和伦理密不可分,所以研究翻译中的伦理问题进而建立翻译伦理学至关重要。然而对是否有必要建
莫言的作品成功地走向世界并获得认可,翻译家葛浩文的作用功不可没。他的翻译让更多的人认识莫言,认识中国文学。莫言的小说《蛙》是他获得诺贝尔奖前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问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