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视域下英译本《蛙》的翻译策略及可接受性研究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824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的作品成功地走向世界并获得认可,翻译家葛浩文的作用功不可没。他的翻译让更多的人认识莫言,认识中国文学。莫言的小说《蛙》是他获得诺贝尔奖前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问世以来受到读者和学者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蛙》的英译本进行研究,旨在探究葛浩文运用何种翻译策略以求达到与原著达到功能对等。同时,本文以功能对等下的读者反应为依据,注重实证研究,探究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为今后的汉英翻译提供参考。  本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为引言,描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原作者莫言及译者葛浩文的生平,对《蛙》的中英本的国内外研究及翻译可接受性以及翻译策略研究进行总结。第三章是理论框架,阐述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奈达的核心翻译观,实现功能对等的原则以及读者反映论。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以葛浩文的英译本《蛙》为研究对象,在功能对等的理论指导下,从意义、风格和文化方面对《蛙》的翻译策略和读者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第五章总结论文的主要发现。
其他文献
从2001年的9/11事件开始,到伊拉克战争,再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十多年对于美国来说就是一个艰难时期。然而,这段艰难时期恰恰是超级英雄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
伴着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和“实证转向”,结合语料库,以研究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的隐喻实证研究为大势所趋。而针对环境的治理这一社会热点,通过隐喻展示对环境的认知有
戏剧语言简洁凝练,主题深刻隽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然而戏剧翻泽却一直处于文学翻译的边缘地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试图将翻译研究
学位
后殖民主义通过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来消除“欧洲中心”和“西方权威”,提倡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发展东西方之间由对抗到对话的新型关系。该理论被应用于翻
伦理学界认为只要有人的活动,伦理就会发生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和伦理密不可分,所以研究翻译中的伦理问题进而建立翻译伦理学至关重要。然而对是否有必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