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兑付、企业债务融资与资本错配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因果推断方法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6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日益凸显,金融市场刚性兑付受到普遍关注,学者们认为打破刚性兑付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改善资本错配的必要举措。政府和监管机构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打破刚性兑付的相关措施,其中债券市场上最具标志性事件为2014年“11超日债”违约,该事件意味着中国债券市场刚性兑付已成为历史。这次事件发生后,债券市场违约呈常态化。打破刚性兑付的出发点是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发挥市场定价功能。然而,打破刚性兑付是否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于该问题的回答尚存在诸多争议。随着债券市场30多年的发展,债券融资虽然并不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手段,但其重要性并不可小觑。打破刚性兑付是否对企业债务规模和结构上产生影响?回答该问题对于拓展资本结构相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学者认为不同国家间发展程度和生产效率的差异是由资本错配程度的不同所导致,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也强调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视。打破刚性兑付在中国金融市场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事件是否会促进资本错配的改善,以及通过何种渠道进行作用?这也是本文想要回答的问题。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方法进行实证并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本文首先基于信用债市场数据从融资成本的角度进行探索。根据双重机器学习的估算结果,打破刚性兑付并未降低无风险利率,但投资者的风险溢价上升,最后导致整体到期收益率上升。本文也发现,不同所有制和违约风险的企业受到的冲击具有差异:打破刚性兑付后,高违约风险的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显著提高;低违约风险的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没有显著影响。其次,本文基于企业财务数据,分别分析了事件后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融资规模和银行借款融资规模的变化,并对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违约风险的企业进行了深入探索。打破刚性兑付后,企业会减少债券发行,但会增加银行信贷。民营企业的债券规模下降程度并不显著,但国有企业由于和银行关系密切,相比民营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所以会用银行借款替代发行债券进行债务融资。本文也发现,随着投资人的违约风险意识提高,对于债券质量的重视也会提高,低违约风险民营企业的债券融资规模相比于高违约风险企业会上升。债务的期限结构关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本文将机器学习与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结合,从长期债务结构和借款逾期风险的角度测算了事件对债券违约风险高的企业造成的冲击。打破刚性兑付后,发行债券的企业需要承担实质性违约风险,企业如果存在尚未偿还的且信用评级低的债券,则这些企业相比其他未发行债券或者债券评级高的企业存在更高的违约风险。对于这些违约风险高的企业,银行更倾向为这些企业提供短期借款以进行风险监管,所以刚性兑付打破后,这些企业的长期债务占比会下降。此外,具有违约风险的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更高,所以银行借款违约风险也会更高。企业的杠杆率会放大打破刚性兑付带来的影响,高违约风险企业受到的冲击在高杠杆样本中表现的更显著。最后,本文拓展了现有资本错配的理论框架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模型分析该变革对资本错配的影响,并探索价格约束、规模约束,以及长期负债约束在其中的作用。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打破刚性兑付后资本错配会下降,其原因为高效率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规模约束降低的程度更大。打破刚性兑付也激励低效率企业更显著地改善其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测算,打破刚性兑付后,资本错配程度降低了13.97%。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拓展了可贷资金理论。与多数研究聚焦刚性兑付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不同,本文将企业融资成本拆解为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两个部分,系统地考察了打破刚性兑付对企业融资成本、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的影响。本文还将投资者的最低无风险回报率要求融入可贷资金理论,完成了理论创新;(2)丰富了对债务结构的研究。企业债务期限结构近年来在学术界颇受关注。但关于打破刚性兑付,取消政府隐性担保对企业债务结构的影响鲜少有人研究。本文以中国现实改革出发,通过测算金融市场上重大变革对企业长期债务结构的影响,为研究债务结构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视角;(3)关于金融自由化是否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尚没有定论。其他国家也并没有从政府对市场完全兜底到逐步实现市场化的历程,所以研究打破刚性兑付对资本错配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创意意义。(4)创新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研究方法。传统政策评估通常基于线性模型,对于高维度变量难以完全控制,且模型使用的前提假设过多,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在高维度的大数据环境下,机器学习模型在处理变量间非线性关系上具有诸多优势。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创新性。本文的主要实证模型都是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及其拓展模型,并对人工反事实模型进行了改进,解决了原模型过度拟合的问题。
其他文献
瘦素(Leptin)是一种由肥胖基因(Obese,ob)编码的蛋白质类激素,其主要由白色脂肪细胞分泌。瘦素蛋白(Obese,OB)通过与瘦素受体蛋白(Obese receptor,OBR)结合实现生物调节功能,OB可通过对下丘脑神经元调节动物摄食行为、能量代谢和生殖内分泌,更是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殖活动的关键因子。本文主要探究OB和OBR在绵羊公羊生殖系统中的免疫定位;通过外源处理的方式探究OB对绵
‘棉梨’是新疆本地梨品种,属于新疆梨(Pyrus sinkiangensis Yü.)系统。1987年引入新疆轮台国家果树资源圃,现主要分布于南疆梨产区。‘棉梨’花期早于新疆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品种‘库尔勒香梨’,我们在前期对该品种开展授粉生物学特性调查时发现‘棉梨’存在无融合生殖的迹象,为了对其生殖特性有进一步的认识,我们结合授粉生物学研究,对‘棉梨’的雄蕊和雌蕊发育进行了解剖学研究,以期从微观角度
进入21世纪,信息科技与5G技术飞速发展,社会逐渐进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电子设备的使用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传统型发电方式已不能满足其供电需求,亟需开发新型分布式能源,实现对数量巨大且零散分布的电子设备持续、可靠供电。基于此,自驱动系统的概念应运而生,不需要任何外界能源供应,仅依靠设备自身产生或收集的能量实现系统独立、无线、可持续的运行。依靠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耦合效应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
生物质果糖及木糖衍生物糠醛选择性加氢/脱氧制备呋喃类化学品是实现其高值利用的有效途径,其中的技术关键是开发与之匹配的高效催化剂。目前,储量丰富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因具有相对较强的加氢能力被用于断裂糠醛C=O键。然而,在增强电子性质、选择性断键、提高稳定性等方面,非贵金属催化剂仍面临巨大挑战。另外,反应过程中使用的助溶剂仅起物理作用,辅助催化剂断裂果糖C-O键的能力甚微,导致目标产物收率有限。针对上述问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俗称“棉花的癌症”,会造成棉花产量减少和纤维品质下降。但是,目前对黄萎病的遗传机制尚不清楚,已挖掘到的可应用于育种的抗黄萎病基因较少。本研究以314份陆地棉资源材料为实验材料,以强致病力的大丽轮枝菌Vd592为供试菌株。根据6个田间环境、4个温室环境的表型鉴定结果及最佳无偏估计值(BLUP)组成11个抗病性表型数据,依据抗病性鉴定结果筛选抗黄萎
S-腺苷蛋氨酸(SAM)和谷胱甘肽(GSH)是两种重要的含硫氨基酸衍生物,参与调解人体众多的生理功能,在医药和保健品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以工业酿酒酵母和谷氨酸棒杆菌为出发菌,分别合成SAM和GSH,并对两种菌中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系统的应用展开研究。首先,通过优化CRISPR/Cas9系
棉花(Gossypium spp.)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之一,棉纤维是纺织工业重要的原材料。随着纺织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棉纤维品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具有优异的纤维品质,其中以纤维长度和纤维强度最为突出。然而海岛棉的生长环境受到地域限制,利用传统的育种方法选育新品种,周期长,效率低。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为此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利用多组学联合分
本学位论文首先引入并研究了一致S-挠理论所诱导的一致S-Noether环,S-内射模类,S-投射模类及其同调理论.然后,本论文研究了S-凝聚环,并得到了S-版本的Chase定理.最后,本论文利用非诣零凝聚环的模理论刻画给出了φ-IF环的若干等价刻画.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括如下五章内容.第一章回顾了一致S-挠理论的基础知识,引入了S-内射模类与S-投射模类.利用Ext函子,S-分裂S-正合列等相关理论
充分利用传热强化技术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是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作为重要的热质交换设备,在换热器中应用有效的强化传热技术对提升能源利用率具有重大意义。在换热器的使用中,对流换热是其基本的物理现象之一,围绕对流换热的研究对推动强化换热技术,提升热能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圆管内对流换热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并通过实验对结果进行验证,在纵向涡流强化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开展“大思政”的重要素材。文能载道,媒能传道,人能弘道,文化载体与传媒载体是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重要隐性载体,具有寓教于境、寓教于情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的以文化人实践,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为重要基石,贯彻和落实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论、地位论、职责论、对象论、场域论、方法论,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道德教育蕴含的传道济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