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稻瘟病是由子囊菌引起的在世界水稻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每年都造成严重损失。培育广谱抗性品种是植物抗病育种和抗病基因工程追求的目标。虽然大多数抗病品种都具有短命化的特点,但是也发现了一些持久抗性品种。St.No.1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育成的,具有持久抗性的水稻稻瘟病抗病品种,它被认为已经含有田间抗性主效基因Pif。本实验对由粳稻抗病品种St.No.1和3个籼稻感病品种AS20-1、C101PKT和CO39的杂交组合由来的3个F2群体,分别接种对双亲品种表现分明的非亲和性/亲和性反应的菌株CHL1159、CHL1340和CHL1405,结果表明这3个F2群体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分离比都符合3R:1S,由此推断St.No.1所表现的对上述3个接种菌株的抗性都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这3个F2群体对应的抗性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基于分离群体分析法的隐性群体分析法,对该目的基因进行了连锁分析。利用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等距离选出的180个微卫星标记对抗感亲本和抗感基因池进行了筛选,获得了2个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候选连锁标记RM128和RM486。为了把Pi37(t)位点缩小到更小的基因组区域内,利用公共数据库测序品种日本晴的参考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在目标基因组区域开发了新的分子标记,即新SSR和STS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