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入侵生态学基础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u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广东地区红火蚁种群为对象,详细研究了该虫的入侵生态学。主要结果如下: 1、明确了华南地区红火蚁蚁群年变动规律、不同生境内蚁群和蚁巢参数之间关系以及新入侵地蚁巢空间分布规律,并研究了红火蚁受到干扰后的防卫区域。研究表明,红火蚁蚁群中各品级及虫态在数量上呈现春、秋季较高的双峰型特征,夏季蚁群数量有所回落,在冬季(1、2月份)达到最低点。建立了蚁群数量和蚁巢大小参数、蚁群数量与工蚁干重及体长之间的关系模型。 人为干扰使得红火蚁在新发生区不同生境内分布存在差异。新建绿化带中以均匀分布为主,而草坪中的红火蚁蚁巢趋向随机分布。根据理论抽样数公式确定了不同蚁巢密度下理论抽样面积。 通过研究明确了红火蚁的蚁巢在受到干扰后巢区的变动过程,即受干扰后巢内的工蚁蜂拥而出,参与防卫的工蚁数量迅速(60-90s)达到高峰,之后又缓缓退回巢内。蚁巢大小与受干扰后的防卫区域大小有着的关系,建立了红火蚁受干扰后最大巢区与蚁巢基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模型。 2、探明了小河流域红火蚁局域扩散规律,阐明了红火蚁婚飞节律。结果表明红火蚁的局域扩散速度为187.9m/year,红火蚁蚁巢在扩散过程中向源头有明显的聚集倾向。红火蚁在几种生境类型中的发生密度也存在差异,大小依次为田埂>河堤>路边>房屋周围空地>河床。红火蚁婚飞现象在广东常年发生,一般集中在降雨后1-2天上午10时至下午4-5时,婚飞时天气偏睛;在广东6月份之前是红火蚁婚飞的一个高发生期。 3、明确了典型生境内红火蚁觅食行为特征及年变动规律。红火蚁觅食行为存在搜寻、召集及搬运等主要过程。生境和食物种类对搜寻时间存在影响;同一生境中红火蚁对不同重量的同种食物搜寻时间无明显变化。发现食物后召集的工蚁数量随着时间延长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对于较重的食物一般30min左右召集的工蚁数量达到最大,后趋于稳定并逐渐减少,而对于群体可以直接搬动的食物在15min左右召集数量达到最大并很快将其搬走。召集工蚁数量与时间的关系符合二次非线性方程,建立了香肠、花生油和蜂蜜对红火蚁工蚁召集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模型。红火蚁在12和1月份时觅食活动最弱,3—6月出现一个觅食高峰,同时在下半年的9—11月出现另一个高峰,7、8月份受高温的影响觅食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回落现象。红火蚁工蚁觅食活动的年变化又因各生境中的具体情况呈现一定的差异。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红火蚁觅食工蚁数与降水量、月平均气温、月最低气温、月最高气温、月最小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而与月平均气压呈负相关,且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月平均气温(X<,3>)、日照时数(X<,6>)、月最低气温(X<,7>)综合影响到红火觅食活动的变化。其中月平均气温(X<,3>)可以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红火蚁觅食活动的参数。对荔枝园内全年红火蚁觅食活动进行分级,对方程进行求导得到红火蚁在荔枝园中觅食活动的五个活动级别所对应的月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月平均最低气温实际临界值。 4、测定了红火蚁对几种饵料的觅食选择性,通过对红火蚁弃尸堆中碎片调查分析明确了红火蚁食物结构的季节性变化。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面包、狗饲料、猫饲料和花生酱对红火蚁引诱力较强,花生油次之,蜂蜜最低: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红火蚁对供试的几种饵料无明显选择性。 研究表明红火蚁弃尸堆中主要包括了8个目的昆虫和种子共41个种类。其中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的出现频率最高,在荔枝园、苗圃、路边和荒地中分别为69.05、41.7、51.8和66.67%;同翅目的Homoptera昆虫出现频率最低,只在荒地中发现占1.20%。其余依次为膜翅目Hymenoptera(14.92%)、半翅目Hemiptera(11.96%)、种子(11.66%)、直翅目Orthoptera(2.08%)、鳞翅目Lepidoptera(0.60%)、等翅目Isoptcra(0.60%)和蜻蜒目Odonata(0.60%)。弃尸堆中的昆虫碎片以成虫为主,蛹和幼虫较少。 5、测定了红火蚁过冷却能力、低温存活能力和耐高温能力并综合评价了红火蚁热适应能力。比较了红火蚁不同品级及虫态的过冷却能力,结果表明红火蚁各品级及其3个虫态(不包括卵)的过冷却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虫态的比较,过冷却点大小依次为蛹<成虫<幼虫。试验结果表明,红火蚁自然种群在越冬前后存在过冷却点波动的情况。对两种火蚁的抗寒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广东地区的红火蚁比热带火蚁更具耐寒能力。在变幅比较剧烈的低温下,红火蚁工蚁的死亡率比较高,但幸存者则表现出了更强的耐低温的能力。红火蚁的致死高温在41.5℃之上;在特定时间内,暴露于高温的工蚁死亡呈现规律性变化,温度与工蚁存活率的关系可用Logistic方程进行拟合。而在特定高温条件下,暴露时间与工蚁存活率符合Logistic和Willbull存活曲线。红火蚁工蚁具有对高温胁迫的适应能力,36℃是最佳驯化温度。 6、评价了红火蚁对湿度的适应能力。红火蚁蜂窝状的蚁巢能较好控制巢内土壤含水量,呈现相对缓慢的梯度变化。不同季节红火蚁种群表现出不同的抗旱能力体现了其对干旱的适应性能力,驯化试验结果也表明了红火蚁对干旱有着其调节的生态生理机制。 本研究探明了广东地区典型生境内红火蚁种群发生、扩散及觅食行为规律,阐明了红火蚁对环境胁迫的生态适应能力,为该虫的持续控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体验。”“体”意为亲身经历;“验”意为感受验证。体验学习,即让学生置身于一定
剂量效应在生物中普遍存在,剂量因素在杀虫剂对生物的影响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针对杀虫剂剂量效应的研究很少,对杀虫剂低剂量下对生物影响的研究更为少见。为了探
试卷评讲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课型之一,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要上许多节试卷评讲课,而且对于毕业班的任课教师来说,此种课犁更是常态.然而许多教师却不能真正将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更加强调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课程中,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给予了足够
  雅脊金小蜂是仓储害虫米象的优势天敌,在米象的自然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其生物学及其对米象种群的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在24小时的自由选择试验中,雅脊金
  斯氏线虫属Steinernema和异小杆线虫属Heterorhabditis昆虫病原线虫作为新型生物杀虫剂,已商业化并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重要农业、林业和卫生害虫。为了提高昆虫病原线虫在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植物化学的防御与植食性昆虫协同进化的观点,以干扰控制指数(IIPC)为评价指标,以黄秋葵、金腰箭中提取的次生物质为试验材料,结合对小菜蛾的产卵
自从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方式自主了,学习思维开放了。但是,在小学数学课改热的背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的原始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向现代化、多样化转变.多媒体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