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毫火针密刺与点刺对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止痛效果及与血清内IL-10、IL-17和TNF-α水平的关系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s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血清中IL-10(Interleukin-10,白介素-10)、IL-17(Interleukin-17,白介素-17)及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变化,分析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止痛效果及与部分炎性因子的关系。并通过比较毫火针高密度点刺、局部疱疹点刺与单纯口服西药3种不同治疗方式对于缓解头面部带状疱疹疼痛的差异,寻找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最优方案,以期为日后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治疗工作积累资料。方法:本文共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门诊部及皮肤科病房中收治的9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为实验研究对象。实验前,由实验人员向患者和家属简要介绍实验流程,且全部签定了相关承诺书。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三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服用西药盐酸伐昔洛韦片治疗(生产公司: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932;规格:0.5g/片),口服方法:一次两片,一日三次,连用2周。实验组除口服西药之外,加用毫火针治疗。根据火针点刺频率不同又可分为:毫火针高密度点刺组(火针点刺的频率为每平方厘米约20~25针)和毫火针局部疱疹点刺组(仅点刺皮损处的疱疹,每个疱疹上点2针)。在后期的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发现门诊失访2例,肿瘤患者3例,血液病患者1例,患者拒绝继续配合治疗者4例,均予以剔除。实际:密刺组27例,点刺组26例,对照组27例。随机抽取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参考,未予任何特殊处理,设置为健康组。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发病情况及治疗过程中疼痛缓解情况。收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天后的静脉血约3ml,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量所有入组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的IL-10、IL-17及TNF-α含量。之后进一步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年龄区间比较:将80例全部入组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按照年龄区间进行分析发现,60到69岁年龄段内患本病的人数最多,达37%;50岁及以上的患者占总人数的79.5%。2疼痛强度比较:2.1治疗前,3组患者的疼痛强度均由实验人员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进行评估,并通过比较后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3>0.05),有可比性;将每一组组内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3个时间点的疼痛分值进行对比,用F检验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将3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VAS分值采用F检验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得出F=14.859;并将3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VAS分值做同样分析,结果得出F=58.204,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将3个不同组别患者治疗1周后的VAS分值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选用LSD检验差异的显著性,结果表明密刺组分值显著低于其他2个组别(P<0.05);而点刺组和对照组经对比后无明显差异(P>0.05),考虑这可能与患者早期疼痛较敏感,点刺频率低,水疱尚未全部干涸、结痂等有关;2.4将3个不同组别患者治疗2周的VAS分值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选用LSD检验差异的显著性,结果表明密刺组显著低于点刺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对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986,P<0.01);进一步将3组的时间进行两两组间分析,结果显示密刺组与点刺组所需要的时间均较对照组(6.667±1.330)短,且密刺组的时间(3.000±0.832)比点刺组患者的时间(5.154±1.120)更短,在统计学中存在差异。4疼痛持续时间对比:共计随访30天,记录其疼痛持续时间并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28,P<0.01);进一步将3组进行两两组间分析,结果密刺组和点刺组2组患者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4.630±4.829),且密刺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16.519±3.179)较点刺组患者的时间(20.692±5.705)更短,表明毫火针密刺的方式在缩短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上疗效更佳。5比较3种不同治疗方式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率在本次8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中共发现9例PHN患者,总发病率11.25%。在对照组内有6例、点刺组3例、密刺组0例,发病率分别为22.22%、11.54%、0%。通过卡方分析后得出P=0.011<0.05。说明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能够明显减低PHN的发生,且密刺组疗效更加显著。6对比3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的IL-10、IL-17和TNF-α含量:6.1测量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的IL-10、IL-17和TNF-α含量,经过分析后得出,P值均大于0.05,统计学中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6.2将每一组治疗前后的IL-10、IL-17和TNF-α含量分别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治疗后的含量均较前有所下降,选用t检验分析后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3记录并对比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的IL-10、IL-17和TNF-α含量,经过分析后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显示密刺组和点刺组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密刺组降低最显著;7将8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IL-10、IL-17、TNF-α含量分别与健康组血清内因子含量进行比较,经t检验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 50岁及以上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比例最大,占总人数的79.5%,可能与患者年龄增加,免疫力下降有关;2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与单纯口服西药组相比,能够大大缩短患者疼痛开始缓解的时间和疼痛持续的时间,并能减低PHN的发生;3毫火针高密度点刺较毫火针局部疱疹点刺在早期减轻带状疱疹患者疼痛及降低PHN的发生率方面效果更明显;4本次实验中3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1周后血清中的IL-10、IL-17、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含量,其中密刺组和点刺组与对照组相比,炎性因子含量明显降低,且密刺组降低的最显著。表明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缓解神经性疼痛,可能和其能够下调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血清中的部分炎性因子含量,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有关,且毫火针高密度点刺较局部疱疹点刺效果更佳;5 8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10、IL-17、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的含量,说明IL-10、IL-17、TNF-α炎性因子的活跃可能与头面部带状疱疹的发生发展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1基于各版诊断标准中涉及的症状纳入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献,分析针刺治疗CEH的取穴规律。2运用复杂网络拓扑分析法构建针刺治疗CEH的核心腧穴子网络图,得到针刺治疗CEH的核心腧穴。3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腧穴特异性和不同刺激量对针刺治疗CEH的影响,得到针刺治疗CEH的最优方案。方法1全部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电子数据库及纸质版文献。搜索方法以各版诊断标准
目的:通过恢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常规针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相比,观察针刺方法的改变能否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来自于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份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纳入受试者70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共66例受试者完成,分别为试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火针疗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毫针疗法相比较,为制定和优化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瘫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本课题所纳入6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中心,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毫针对照组和火针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不同针刺方法。选穴均为“调神通络”组穴加减合并导师临床经验效穴,
本论文临床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下简称为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的证候变化(主要症状、病位、证型);二是中医规范化管理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效果。目的:(1)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急性期到稳定期的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病位和证型)的演变规律,分析其临床特点,为慢阻肺的临床干预提供一定的思路。(2)观
目的旨在了解妇科肿瘤手术前后中医证候及血瘀证积分特点,同时分析临床检测指标的变化,阐述妇科肿瘤患者与血瘀证的相关性。为临床更好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肿瘤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1调查我院2017.10-2021.03妇科肿瘤患者术前及术后2月的中医证候及血瘀证积分情况。运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特征及分布规律,并分析手术前后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5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病的发病规律及证候分布特点,研究微观胃镜像与宏观中医辨证的内在联系,进行疗效评价,探讨中西医结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的作用机理并总结临证经验,以期为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干预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方法:搜集2015-2020年在我院脾胃科住院及门诊确诊并经中西医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研究对象,参照2017年《消化性
目的:观察天疱疮颗粒方对湿热毒蕴型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挖掘并验证天疱疮颗粒治疗BP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及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科学证据。方法:1.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湿热毒蕴型BP患者共169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住院天数、首发年龄、既往史等数据。
目的:观察“调理脾胃针法”合“冠状针法”治疗恢复期良性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出一种实用而有效的针刺方法,以期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随机分组选取2019年0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62名临床受试者,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均需要根据个人情况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等一
目的:以“通补奇经”理论为基础,观察针药结合法治疗肾虚痰湿型PCOS-IR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治疗PCOS-IR提供一种更为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设计,选取2019年8月~2021年3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98名肾虚痰湿型PCOS-IR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针药结合组)和对照组(二甲双胍组)。治疗组在“通补奇经”理论指
目的观察心脑血脉宁治疗气虚血瘀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HT,简称甲减)的临床疗效,探索心脑血脉宁对甲减大鼠甲状腺内质网应激的作用,初步探讨心脑血脉宁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可能机制,为心脑血脉宁的临床运用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特需门诊就诊且符合要求的气虚血瘀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