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天疱疮颗粒方对湿热毒蕴型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挖掘并验证天疱疮颗粒治疗BP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及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科学证据。方法:1.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湿热毒蕴型BP患者共169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住院天数、首发年龄、既往史等数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天疱疮颗粒方对湿热毒蕴型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挖掘并验证天疱疮颗粒治疗BP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及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科学证据。方法:1.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湿热毒蕴型BP患者共169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住院天数、首发年龄、既往史等数据。2.分析BPDAI评分与血凝试验、D-Dimer、免疫全项、炎性指标等部分数据的相关性。3.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69例BP患者分为暴露组及非暴露组,非暴露组治疗仅西医常规治疗,暴露组治疗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天疱疮颗粒方,比较两组间肝肾功能部分指标的差异: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尿素氮、尿酸、肌酐。4.分析两组间住院时间、化验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差异。1.筛选天疱疮颗粒活性成分及靶点;确定BP相关靶点;2.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构建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图;3.将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图中互作关系前3的疾病靶点,与“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中天疱疮颗粒中调控靶点数前6的核心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构建核心成分各自最佳对接的模式图。结果:1.两队列基线资料均衡性检验:共收集169例,暴露组108例,非暴露组61例,两队列患者年龄、性别、住院天数、治疗前BPDAI评分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收集169例BP患者中,男性97例,女性72例,男女比例为:1.35:1;此次住院为首次发病的有137例(81.07%),为复发或加重的有32例(18.93%);发病季节分布:春季38例、夏季44例、秋季46例、冬季41例;137例既往有一种或多种其他疾病史,占总人数81.1%;其中高血压80例,冠心病22例,脑梗12例,脑出血3例,糖尿病24例。3.D-Dimer、FIB指标与BPDAI评分呈正相关;4.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暴露组明显优于非暴露组。天疱疮颗粒调控靶点与BP相关靶点的交集靶点有12个,调控的靶点数目排前6位的化合物是槲皮素、山柰酚、木樨草素、β-胡萝卜素、木蝴蝶素A、汉黄芩素,说明这些化合物在天疱疮颗粒治疗BP中起主要作用。化合物调控的靶点数目前4位是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 2,BC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是天疱疮颗粒治疗BP的主要靶点。结论:1.BP患者病程长,易复发,男性多于女性,临床发病多于60岁以上,发病与季节无明显相关性,四季发病无明显差异;2.大部分患者合并内科疾病,应当重视防治心脑血管疾患,提高患者生存率;3.BP患者有D-Dimer、FIB指标的改变;4.天疱疮颗粒联合西医治疗湿热毒蕴型BP疗效可观,值得临床推广。1.天疱疮颗粒治疗BP的主要靶点是BCL-2、IL-6、ICAM-1、VCAM-1;2.天疱疮颗粒治疗BP中起主要作用的化合物是槲皮素、山柰酚、木樨草素、β-胡萝卜素、木蝴蝶素A、汉黄芩素;3.天疱疮颗粒对BP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免疫功能、炎性状态的调节。
其他文献
目的:1探讨针刺眼外肌治疗麻痹性斜视的有效性。2对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风痰阻络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舒经通络”针法治疗麻痹性斜视(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舒经通络”针法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风痰阻络证)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1通过中国知网、万方、Pub Med、Embase等数据库检索中英文文献,检索文献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1月20日。研究对象为麻痹性斜视的患者,试
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观察“天柱Ⅱ穴”在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今后针灸治疗CEH提供一定的思路及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CEH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联合电针治疗,并配合按揉风池穴疗法。治疗组选穴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合谷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进行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CTS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从而相对客观地反映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探讨合谷刺法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本课题纳入的病例均来源于2020年6月-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推拿科及脑病针灸科门诊,共收治同时符合
目的:本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循行为指导,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火针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通过火针疗法与常规毫针针刺疗法的比较,评价两者的差异与优势,为临床中火针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提供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根据患者初次就诊的先后顺序,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贺氏火针点刺治
目的1基于各版诊断标准中涉及的症状纳入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献,分析针刺治疗CEH的取穴规律。2运用复杂网络拓扑分析法构建针刺治疗CEH的核心腧穴子网络图,得到针刺治疗CEH的核心腧穴。3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腧穴特异性和不同刺激量对针刺治疗CEH的影响,得到针刺治疗CEH的最优方案。方法1全部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电子数据库及纸质版文献。搜索方法以各版诊断标准
目的:通过恢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常规针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相比,观察针刺方法的改变能否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来自于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份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纳入受试者70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共66例受试者完成,分别为试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火针疗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毫针疗法相比较,为制定和优化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瘫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本课题所纳入6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中心,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毫针对照组和火针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不同针刺方法。选穴均为“调神通络”组穴加减合并导师临床经验效穴,
本论文临床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下简称为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的证候变化(主要症状、病位、证型);二是中医规范化管理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效果。目的:(1)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急性期到稳定期的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病位和证型)的演变规律,分析其临床特点,为慢阻肺的临床干预提供一定的思路。(2)观
目的旨在了解妇科肿瘤手术前后中医证候及血瘀证积分特点,同时分析临床检测指标的变化,阐述妇科肿瘤患者与血瘀证的相关性。为临床更好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肿瘤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1调查我院2017.10-2021.03妇科肿瘤患者术前及术后2月的中医证候及血瘀证积分情况。运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特征及分布规律,并分析手术前后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5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病的发病规律及证候分布特点,研究微观胃镜像与宏观中医辨证的内在联系,进行疗效评价,探讨中西医结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的作用机理并总结临证经验,以期为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干预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方法:搜集2015-2020年在我院脾胃科住院及门诊确诊并经中西医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研究对象,参照2017年《消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