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针法”合“冠状针法”治疗恢复期良性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临床观察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bqa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调理脾胃针法”合“冠状针法”治疗恢复期良性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出一种实用而有效的针刺方法,以期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随机分组选取2019年0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62名临床受试者,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均需要根据个人情况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等一般性西医治疗。观察组使用“调理脾胃针法”合“冠状针法”,对照组则按照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每天针刺治疗1次,每次留针时间为30分钟,每周治疗7天,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以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taxia Rating Scale,ICARS)、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Performance Oriented Mobility Assessment-balance,POMA)、脑卒中患者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量表评分为主要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并将试验结果进行临床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本临床研究共纳入62例恢复期良性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脱失2例,实际研究60例,脱失率为3.22%,符合计划规定的样本脱失率。1.一般情况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ICARS、BBS、POMA、MBI评分基线比较,其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具有齐同可比性。2.综合疗效判定分析:治疗结束后,统计两组数据,观察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80.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3.ICARS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CARS评分,其组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4.BBS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BS评分,其组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5.POMA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MA评分,其组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6.MBI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其组内差异非常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通过本次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导师治疗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以脾胃为中心,调理脾胃升降,标本兼治的学术思想。2.“调理脾胃针法”合“冠状针法”对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协调与平衡能力、步态、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的改善,且应用简便,使用安全,成本较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观察“天柱Ⅱ穴”在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今后针灸治疗CEH提供一定的思路及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CEH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联合电针治疗,并配合按揉风池穴疗法。治疗组选穴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合谷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进行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CTS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从而相对客观地反映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探讨合谷刺法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本课题纳入的病例均来源于2020年6月-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推拿科及脑病针灸科门诊,共收治同时符合
目的:本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循行为指导,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火针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通过火针疗法与常规毫针针刺疗法的比较,评价两者的差异与优势,为临床中火针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提供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根据患者初次就诊的先后顺序,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贺氏火针点刺治
目的1基于各版诊断标准中涉及的症状纳入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献,分析针刺治疗CEH的取穴规律。2运用复杂网络拓扑分析法构建针刺治疗CEH的核心腧穴子网络图,得到针刺治疗CEH的核心腧穴。3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腧穴特异性和不同刺激量对针刺治疗CEH的影响,得到针刺治疗CEH的最优方案。方法1全部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电子数据库及纸质版文献。搜索方法以各版诊断标准
目的:通过恢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常规针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相比,观察针刺方法的改变能否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来自于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份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纳入受试者70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共66例受试者完成,分别为试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火针疗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毫针疗法相比较,为制定和优化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瘫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本课题所纳入6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中心,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毫针对照组和火针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不同针刺方法。选穴均为“调神通络”组穴加减合并导师临床经验效穴,
本论文临床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下简称为慢阻肺)急性期到稳定期的证候变化(主要症状、病位、证型);二是中医规范化管理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效果。目的:(1)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急性期到稳定期的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病位和证型)的演变规律,分析其临床特点,为慢阻肺的临床干预提供一定的思路。(2)观
目的旨在了解妇科肿瘤手术前后中医证候及血瘀证积分特点,同时分析临床检测指标的变化,阐述妇科肿瘤患者与血瘀证的相关性。为临床更好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肿瘤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1调查我院2017.10-2021.03妇科肿瘤患者术前及术后2月的中医证候及血瘀证积分情况。运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特征及分布规律,并分析手术前后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5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病的发病规律及证候分布特点,研究微观胃镜像与宏观中医辨证的内在联系,进行疗效评价,探讨中西医结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的作用机理并总结临证经验,以期为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干预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方法:搜集2015-2020年在我院脾胃科住院及门诊确诊并经中西医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研究对象,参照2017年《消化性
目的:观察天疱疮颗粒方对湿热毒蕴型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挖掘并验证天疱疮颗粒治疗BP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及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科学证据。方法:1.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湿热毒蕴型BP患者共169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住院天数、首发年龄、既往史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