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火针疗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毫针疗法相比较,为制定和优化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瘫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本课题所纳入6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中心,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毫针对照组和火针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不同针刺方法。选穴均为“调神通络”组穴加减合并导师临床经验效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火针疗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毫针疗法相比较,为制定和优化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瘫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本课题所纳入6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中心,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毫针对照组和火针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不同针刺方法。选穴均为“调神通络”组穴加减合并导师临床经验效穴,穴位如下:顶中线、顶斜1线、顶斜2线、顶旁线、双侧风池以及患侧肩髃、肩髎、外关、曲池、天井、臂臑、八邪,患侧上肢筋结点、压痛点,手指近节指间关节背侧面中央。治疗组操作方法:头部腧穴采用毫针针刺,得气后行针30s,行针时嘱患者尽量活动患肢至一定程度,后留针30min,其余腧穴采用火针点刺,每穴点刺1次,不留针。对照组操作方法:头部腧穴针刺方法同治疗组,其余穴位采用毫针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疗程:对照组周一至周六每天1次,1周为1疗程。治疗组周一至周六每隔1天治疗1次,1周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将两组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MAS)与治疗前进行对比,通过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对两种治疗方案对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痉挛部位、病程相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FMA运动功能评分、M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上肢MAS痉挛等级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运动功能评分、M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AS痉挛等级均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疗效对比,治疗组有效率93.33%远大于对照组有效率76.67%,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火针疗法和毫针疗法均能改善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痉挛性瘫的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在降低患者上肢肌张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方面,火针疗法优于毫针疗法。3.火针疗法临床疗效优于毫针疗法。4.火针疗法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刺激性强、用时短、操作简便、对患者的体位要求低,花费低,在临床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整理60例慢性胰腺炎(CP)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CP患者继发糖尿病(DM)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型特点,为临床预防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通过观察葛根芩连汤干预下CP大鼠胰腺解剖学和病理学改变以及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GLP-1的变化情况,探讨葛根芩连汤调节慢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3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
目的:本研究主要研究电脑中频药透联合蠲痹汤外治法治疗风寒湿痹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否有效以及疗效如何,同时确定此方法是否安全可行,为丰富中医外治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选取2019年04月-2020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病例,共90例,应用统计软件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药物口
目的:本课题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现代文献运用中医药治疗月经过少的用药规律,同时对导师治疗月经过少的用药经验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治疗月经过少提供用药参考。方法:1.搜集近10年国内外文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的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挖掘。2.收集近2年导师治疗月经过少患者的处方,对其
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在复杂真实的医疗环境下,总结我科盆腔炎性疾病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诊疗经过及预后,客观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梳理出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盆腔炎性疾病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证据。研究方法:根据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逐一查阅2005年10月-2021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的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的病历资料,
目的:1探讨针刺眼外肌治疗麻痹性斜视的有效性。2对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风痰阻络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舒经通络”针法治疗麻痹性斜视(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舒经通络”针法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风痰阻络证)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1通过中国知网、万方、Pub Med、Embase等数据库检索中英文文献,检索文献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1月20日。研究对象为麻痹性斜视的患者,试
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观察“天柱Ⅱ穴”在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今后针灸治疗CEH提供一定的思路及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CEH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联合电针治疗,并配合按揉风池穴疗法。治疗组选穴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合谷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进行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CTS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从而相对客观地反映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探讨合谷刺法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本课题纳入的病例均来源于2020年6月-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推拿科及脑病针灸科门诊,共收治同时符合
目的:本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循行为指导,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火针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通过火针疗法与常规毫针针刺疗法的比较,评价两者的差异与优势,为临床中火针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提供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根据患者初次就诊的先后顺序,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贺氏火针点刺治
目的1基于各版诊断标准中涉及的症状纳入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献,分析针刺治疗CEH的取穴规律。2运用复杂网络拓扑分析法构建针刺治疗CEH的核心腧穴子网络图,得到针刺治疗CEH的核心腧穴。3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腧穴特异性和不同刺激量对针刺治疗CEH的影响,得到针刺治疗CEH的最优方案。方法1全部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电子数据库及纸质版文献。搜索方法以各版诊断标准
目的:通过恢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常规针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相比,观察针刺方法的改变能否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来自于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份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纳入受试者70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共66例受试者完成,分别为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