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谱系研究 ——以山西省平定县传统民居为例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07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聚落和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是先民人居理念及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岁月中,传统聚落中的先民为满足其对起居空间的避风雨、御寒暑、防侵袭等基本功能需求,而不断改善并革新建筑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出诸多构造类型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最原始、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对地方性传统民居及其营造技艺的研究,可揭示出地域性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律与机制,总结传统民居建筑营造的经验与技术,并对于营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合理的保护与传承,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以山西省晋东地区平定县传统聚落中的民居建筑及其营造技艺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大量实地调研和工匠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以总结出该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所包含的技术经验及价值特色。另一方面,通过对当地实际情况的分析并结合时政背景,论文从思想和现实两个层面出发,对于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提出可行性保护策略和发展方向。以期在我国乡村振兴和传统村落保护的新时代背景下,增强公众对于传统民居及营造技艺的文化认同感,并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共六章:第一部分对应第一章绪论。主要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明确了当前时代背景与研究对象范畴,进一步对近年来的诸多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总结出当前研究热点并进行趋势预测。在提出课题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梳理出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对应论文第二章。主要对晋东平定县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及人文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在整合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总结出该地区传统聚落的选址分布与空间特征,对该地区的民居建筑构造类型、院落形制加以归纳,并深入解读了该地区民居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和人居理念。此外,选取聚落内不同类型的典型民居建筑案例进行分析介绍。第三部分为论文的主体核心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以动态的研究视角结合工匠访谈,分别对锢窑民居和木结构房屋这两种主要构造类型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总结,力求真实展现当地民居营造的全幅流程,并对于民居营造中传统工匠所使用的工具谱系及工匠组织模式进行梳理。第五章是对平定县传统民居中最普遍存在的三种“窑房同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分别总结出每种类型同构建筑的形态特征和技术经验。第四部分即第六章,是在前五章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和亲身采访,一方面总结出平定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自身特性及价值特色,并对当地民居营造中所流传下来的传统营造仪式加以介绍;另一方面根据当地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的保护现状,揭示出当前民居营造技艺与工匠传承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参考借鉴其他地区的保护措施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传统工匠的传承模式和民居营造技艺的发展方向提出适应性策略,以开辟出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空间从而实现世代流传。
其他文献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有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古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古城现有的空间形态。而对各个空间层级的空间形态研究,一直是空间句法最为成熟和经典的领域。空间句法认为,城市功能与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相关性,且空间形态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人的行为活动和思想意识具有反馈和影响作用,这与空间形态的定义相互契合。因此本文以平遥古城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句法
我国建筑产业产生的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的占比中尤为突出。实行各项节能政策后,既有公共建筑仍然具备很大的节能空间。而既有公共建筑中,办公建筑由于其能耗占比大、节能策略不足等问题,存在很大的节能潜力。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在逐步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除了不断开发城市空间以外,对城市现存的既有建筑进行改造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太原市许多九十年代、二十世纪初甚至更早建造的既有办公建筑存量很大,其办公条
目前,城市生活中的噪音问题日益突出,声环境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推广,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在有关历史街区声环境的研究中,以古城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以往有关古城的研究也大都是从视觉景观和历史沿革入手,很少有从听觉角度切入的探索,其声环境评价体系还不完备,相应的优化策略也仍未成型。文章选取平遥古城为研究对象,首先依据古城功能区划特征选取城内的四个研究样点为:火神庙、明清一条街、县衙博物馆和西巷,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乡村的收缩,而承载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也面临着逐渐衰败的困境;政府部门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力求扭转局面,数以千计的传统村落得到关注,但仍旧有矛盾产生。以文献收集、实地调研、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的方法对三交聚落的原真性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从而探寻适宜的保护发展策略。论文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传统聚落本身就是历史与文化的集成,对历史文化作首要研究是传统聚落的切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结构演变,建筑营造技术逐渐趋向成熟,形成了完整的模数制度体系,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建造的特殊体系。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但这些建筑均是某一特定时期文化、历史的见证者。当前社会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建筑遗产的保护,许多残损、破败的古建筑得到修缮,得以继续保存。我们应当不断加强人们对
从古至今色彩对建筑形象的彰显至关重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建筑所拥有的建筑色彩体系也是截然不同的,目前学术界在古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对于传统民居色彩的探讨却很少,尤其是针对北方的传统民居。山西作为北方的传统民居大省,其历史之悠久,传统民居资源之丰富,众多的传统村落如繁星般密布于三晋大地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建筑于传统村落的涌进,这些传统村落的整体色彩体系正逐渐被破坏,因此
传统村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保护价值。但其原真性的存在方式与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部分传统村落逐渐衰落,其建筑格局遭到改变,一些古建筑遗存或遭废弃,或被拆除,村落肌理产生突变、断裂,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探索存在肌理断裂问题的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方式,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吕梁市柳林县贺昌村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近现代历史建筑作为城市中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自身具有历史、社会和科学等重要内涵和价值,在城市快速发展和更新过程中及时科学地对历史建筑的综合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目前历史建筑虽然评价方法众多,但还没有形成一套被建筑业内普遍认可的评价体系。对于以往历史建筑评价过程中过于依赖主观性评价缺少客观数据量化的问题,本文尝试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主客观相结合的历史建筑价值评价体系,使其在分析主观
公共文化产品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载体。随着技术变革和新媒体的普及,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亟须创新运营机制。目前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涌现以及政府主导下的实践探索,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数字化运营机制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参照。为了解决当前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普遍存在的服务方式粗放、供给主体单一、供需内容错位、运营机制不畅、评估体系不完善、管控监督乏力等问题,需要建立包含内容提升、渠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虽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对于地域性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各个地区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在这里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而传统民居则是其表现最好的载体。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民居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等问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将传统民居文化传递下去,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