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传统晋系民居营造技艺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elif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地形地貌、文化习俗、历史沿革、资源储备的影响下发展着种类繁多的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具体到山西地区,不同区域内因局部地区自然环境、人文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极大的不同。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形丰富,与周边各地文化、经济交流都较为密切,民居类型丰富,影响范围广泛。本文就是以晋中市传统晋系民居营造技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将晋中市划分为东部风貌区、中部风貌区和西部风貌区三个区域,通过研究晋中市内部各地区传统晋系民居的营造技艺,进而展开对这项技艺传承和发展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在七章的内容中逐步展开,第一部分是对晋中市背景资料的研究,包括了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分析在晋中市传统晋系民居营造技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可能要素,并论述了晋中市分区及其依据,这一部分分析包括第二章整章内容。
  第二部分是对晋中市传统晋系民居营造技艺的整体研究,包括传统窑洞民居营造技艺、传统木结构民居营造技艺和传统窑房同构民居营造技艺。对其分别在院落空间组织用的应用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每种结构类型的分类也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并对这三种晋系传统民居的营造流程进行了归纳和记录,最后结合分区,分别就各区域不同结构类型的晋系民居进行对比分析,论述其在不同区域的表现特点。类型丰富的晋中市传统民居正是由因材而建的建筑单体和因地制宜的院落共同构成。这部分分析是由第三、四、五章共同完成的。
  第三部分是对晋中市传统晋系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的研究,既是对前文的概括性总结和提炼升华,也是对传统晋系民居营造技艺未来发展的展望,通过研究,笔者更希望晋系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不仅仅停留在往事的辉煌,而是能将这些文化遗产永远的保留下去,并借此发扬光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新农居建设带来更加灿烂的未来。这部分的分析是在第六章中完成的。
其他文献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历史可追溯到上古先秦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晋”,因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山西又有“三晋”之称。晋西的地理域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由于古代的地理域分以水土条件和农耕经济特点为依据,所以晋西、晋北、晋南、晋中、晋东南等地区分别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特征,地域特色鲜明。
  位于山西西部的晋西地区坐落在吕梁山山脉之西,在地理条件上呈现南北条形走向。它占据了黄土高原上沟壑地形的大部地区,地势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多样,复杂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经济发展使得晋西地区人居环境普遍落后,本文
色彩作为城市的肤色,是城市风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城市的长久发展而形成,有机融入整个城市的肌理之中,也塑造着城市形象。城市色彩风貌的个性表达是城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力量运用得当,可以有效提升城市辨识度。目前中国城市依然面临千城一面、缺乏特色的问题。虽然国内大量城市进行了色彩规划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多数城市的规划策略缺乏实效性与可操性,源于实践过程中规划理论与城市空间脱节。
  本文选取太原主城为研究对象,引入并融合城市空间与色彩的相关理论,提出在城市空间逻辑关系的研究下,开展主城色
近年来,中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实现建筑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在中国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既有公共建筑,这些建筑由于建设年代跨度较大,与城市整体景观不协调,而且多数建筑由于使用年久,或多或少存在着能耗水平高、内部空间及环境不舒适、线路管线老化、安全性能较低等问题,这些既有公共建筑不仅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日常使用需求,并且严重违背了建筑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通过对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可改善建筑外部环境,提升内部健康舒适度,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及休闲娱乐水平,让建筑能够更契合城市风貌,凸显城市特色。在这种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描述称:“平遥古城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然而,针对此表述中古城“文化”和“宗教”的研究依然存在缺失环节:学界对于历史上平遥古城居民进行信仰活动的建筑空间——信仰建筑的研究并不充分,其总体数量、历史沿革、布局形式、文化特征和现存状况等信息并不完整、清晰。同时,平遥古城目前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过度商业化、区域文脉散失等。
随着国内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重大灾害威胁居民安定生活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挑战之一。防灾绿地空间在城市中承担了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物理功能等综合功能,其防灾避难功能体现在大型城市灾害发生时,在整个城市的综合防灾体系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城市绿地承担防灾避难功能由美国幵始,日本受其影响后在城市防灾公园的研究成效突出,是国内外防灾公园建设模范。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国内便幵始意识到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难作用并重点关注了防灾绿地的建设,而关于如何完善城市防灾避难绿地体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山西位于中国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历史传承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中国社会正处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转型时期,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瓦解,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尤为重要。以血缘为纽带的村落通常具有良好的社会结构,血缘作为介质,村民形成了以宗族——家庭为主的社会纽带,以血缘为基础衍生的宗族观念和邻里关系与普通村落有着很大差异。宗族是村落中最原始和本质的社会组织,与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时空耦合关系,具有独特的空间和文化特征。
  本文以山西省原平市中阳乡大阳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
在中国经济与工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城市化进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近些年国内市场房屋开发速度迅猛,城市空间资源日渐紧缩,城市建设模式正在逐渐向城市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方向靠近。而办公建筑往往作为一座城市的象征与标志,对既有办公建筑的改造更新再利用将对城市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山西省作为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代表,在大规模开发城市空间的同时,许多21世纪初左右甚至更早建造的既有办公建筑也开始陆续出现无法满足现代办公需求的问题。山西省政府对于既有办公建筑的改造工作十分重视。近年来,山西省政府及其各市级政府所发表的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以几何形态来表现世界的艺术。
  然而,在建筑史上自近代社会化大分工以来,由于建筑造型由建筑师考虑,结构受力由结构工程师考虑,导致建筑物的建筑表现与结构实现,很难如同古罗马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建筑那样完美结合。特别是现代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大量大跨度公共建筑的工地上的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另一方面是大量著名的体育建筑,都有外国设计单位的参与,甚至某些建筑为了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不仅仅在建筑形态显得过分怪异的同时,而且忽视基本的力学原理与建筑审美原则。国家的体育
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情感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逐渐引起了相关人员和部门的广泛关注。但是,对传统村落的关注点集中于自身资源较为突出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而对于乡村自身资源优势并不突出的传统村落却被人们所遗忘。这类传统村落在中国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且同样承载着当地特有的文化基因和乡村生活特征,对地区而言同样拥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对于这类型的传统村落,亟需我们的关注。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逐渐开展了对历史城市、建筑遗产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发展工作,但中国对传统村落的保
广袤纵横的黄土高原孕育了古老的生命与记忆,而被这片土地哺育的人民也在此处书写着充满地域性、斑斓的生活长卷,留下浓厚的文化积淀和灿若星河的历史遗存。山西自古多战事,境内遗存大量堡寨型聚落。
  论文以位于山西省汾阳市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下张家庄村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空间布局与建筑形态为切入点,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与分析比较,采用多学科交叉的视野和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主要结合历史学、城乡规划学、考古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关联学科,对村落生成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聚落与建筑形态进行深度解析,提炼其价值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