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价值评价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16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现代历史建筑作为城市中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自身具有历史、社会和科学等重要内涵和价值,在城市快速发展和更新过程中及时科学地对历史建筑的综合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目前历史建筑虽然评价方法众多,但还没有形成一套被建筑业内普遍认可的评价体系。对于以往历史建筑评价过程中过于依赖主观性评价缺少客观数据量化的问题,本文尝试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主客观相结合的历史建筑价值评价体系,使其在分析主观评价方法和客观评价方法各自的特点的基础上综合两者的优势。论文首先总结了近现代历史建筑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对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现状进行了调研总结。其次通过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通过文献查阅、现场调研、问卷访谈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筛选。接着将初步得到的指标通过独立性筛选、合理性筛选、显著性筛选三个步骤后建立最终的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充分结合主观赋权方法和客观赋权方法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下,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方法确定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值。最后利用模糊综合法结合太原市实际案例进行了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价值评价实证研究。论文力图建立一套针对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价值评价的系统科学的评价方法和体系,以期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实践提供一些依据和帮助。
其他文献
大宽厚比薄柔H形钢构件由于其截面肢宽腹薄,在同等截面面积下拥有更大的回转半径、抗弯刚度和屈服弯矩,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被应用于轻量化的低多层钢框架体系中。然而由于薄柔H形截面的板件宽厚比较大,其破坏模式主要由板件的局部失稳所主导,因此导致构件的延性以及耗能能力偏低,难以充分发挥其塑性变形能力,阻碍了截面塑性铰的形成,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为得到轻量化钢框架体系合理准确的“低延性-高
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遗产和人文积淀,通京大道和榆盂道贯穿全县,东至阳泉市,西接榆次区,北入盂县,作为我国古代连接第二、三阶梯的重要交通线路,是晋冀、晋京通衢要道,具有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信息传递、商贸往来等功能。沿线村落的形成、发展兴衰、经济、自然及社会环境、空间形态都深受古驿道的影响。对古驿道及沿线村落进行梳理以及人文脉络的整合,更为全面地了解道路交通对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
金朝自公元1115年立国,至1234年,历时119年,国祚虽短,但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留下了精彩纷呈的一页。山西作为金朝统治下的中心区域之一,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大量的木构建筑得以营建并保留下来,就全国现存金代木构建筑数量而言,山西占全国同期总量的80%以上,独树一帜。大定年间介于金朝中期,这一时期金国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思想文化繁荣,建筑领域同样颇有成就。据统计,山西现存具有确切历史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有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古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古城现有的空间形态。而对各个空间层级的空间形态研究,一直是空间句法最为成熟和经典的领域。空间句法认为,城市功能与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相关性,且空间形态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人的行为活动和思想意识具有反馈和影响作用,这与空间形态的定义相互契合。因此本文以平遥古城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句法
我国建筑产业产生的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的占比中尤为突出。实行各项节能政策后,既有公共建筑仍然具备很大的节能空间。而既有公共建筑中,办公建筑由于其能耗占比大、节能策略不足等问题,存在很大的节能潜力。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在逐步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除了不断开发城市空间以外,对城市现存的既有建筑进行改造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太原市许多九十年代、二十世纪初甚至更早建造的既有办公建筑存量很大,其办公条
目前,城市生活中的噪音问题日益突出,声环境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推广,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在有关历史街区声环境的研究中,以古城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以往有关古城的研究也大都是从视觉景观和历史沿革入手,很少有从听觉角度切入的探索,其声环境评价体系还不完备,相应的优化策略也仍未成型。文章选取平遥古城为研究对象,首先依据古城功能区划特征选取城内的四个研究样点为:火神庙、明清一条街、县衙博物馆和西巷,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乡村的收缩,而承载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也面临着逐渐衰败的困境;政府部门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力求扭转局面,数以千计的传统村落得到关注,但仍旧有矛盾产生。以文献收集、实地调研、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的方法对三交聚落的原真性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从而探寻适宜的保护发展策略。论文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传统聚落本身就是历史与文化的集成,对历史文化作首要研究是传统聚落的切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结构演变,建筑营造技术逐渐趋向成熟,形成了完整的模数制度体系,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建造的特殊体系。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但这些建筑均是某一特定时期文化、历史的见证者。当前社会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建筑遗产的保护,许多残损、破败的古建筑得到修缮,得以继续保存。我们应当不断加强人们对
从古至今色彩对建筑形象的彰显至关重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建筑所拥有的建筑色彩体系也是截然不同的,目前学术界在古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对于传统民居色彩的探讨却很少,尤其是针对北方的传统民居。山西作为北方的传统民居大省,其历史之悠久,传统民居资源之丰富,众多的传统村落如繁星般密布于三晋大地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建筑于传统村落的涌进,这些传统村落的整体色彩体系正逐渐被破坏,因此
传统村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保护价值。但其原真性的存在方式与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部分传统村落逐渐衰落,其建筑格局遭到改变,一些古建筑遗存或遭废弃,或被拆除,村落肌理产生突变、断裂,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探索存在肌理断裂问题的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方式,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吕梁市柳林县贺昌村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