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选择的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对上海地区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而自主地选择专业是个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更是人生中格外重要的选择,因为个人能否选择并且进入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将直接影响个人一生的发展。同时,专业选择是大学本科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然而从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的专业选择制度不是学生个人依据兴趣爱好进行的“选择”,而是用分数和录取线来裁定选择;学生进入大学后如果发现这种裁定出现不匹配,也没有有效地措施来弥补。如此,这种专业选择制度是形式的、僵硬的,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且削弱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 本论文的逻辑起点是大学生专业选择情况与专业学习状况的实证调查研究。调查表明:选择专业时喜欢和了解所报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其专业学习状况会优于那些选择专业时不喜欢和不了解所报专业的学生。这意味着真正进行专业选择的学生和没有进行选择的学生存在着差别。但目前的专业选择制度无法使学生都进行真正的选择,因为它使“分数”成为学生选择专业的重要参考指标并且学生志愿被扭曲后没有有效的更正措施。这种形式化的专业选择是低效的,它影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学生生涯的发展;他们个性的消磨和工作后产生的不适应对于国家而言,是一种浪费。 缘何此种专业选择制度难以实行和兑现?实际上,专业选择制度难以实行和兑现所产生的问题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内部行政可以解决的,它受我国上位性体制问题和专业设置的具体政策制约,比如:集权的行政文化和计划经济的惯性忽视了学生的权利,学生虽具有选择的权利但没有具体的政策支持也使学生的权利落空,另外专业背后三大类实体:由同一专业学生所组成的班集体、教师组织、与教师组织相连的经费、教室、实验室等,这三大类实体利益掩盖了个人专业选择的权利。从政策执行层面看,高校管理者观念滞后,将教育视为“恩赐”的思想弱化了学生的选择权力;管理者没有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认为学生不具备选择专业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了选择的意识和热情。 如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保障大学生专业选择权利的建议是本论文的研究旨意。从政策角度来看,高校应当以学生为本,注重走内涵发展式道路,修改专业设置政策,保障学生专业选择权利。在填报志愿阶段,建立“入学专业倾向”一体化的政策,这种一体化体现在高中阶段推广“升学指导测验”,明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高考录取按学科大类实施,使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高校管理者应当在转专业、辅修、双学位以及插班生政策方面提供支持,让学生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学活动的精心组织就成为当前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在教学展开时必须要精心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材,选择精炼有趣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融入教学中来,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组织;高效课堂   当前教育
【内容摘要】高中物理难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笔者对本校一一级1064名新生进行调查, 归纳出造成高中新生物理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学生由“要我学、我厌学、我懒学”转为“我要学、我想学、我勤学”继而上升到“我活学、我巧学、我乐学”的境界。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  【关键词】高中新生 物理学习困难 原因 对策  高中物理难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主要是因为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在七年级这一起始年级中落实好新课程的这一理念,科学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关系到这些学生后续学习的质量。根据近三年中实施新课程的体会,遵循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教学  一、做好初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以“慢”促“优”。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它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农村公路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但总体上看水平不高,不适
一、背景:  科学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又贴近生活,学生可以动手做的实验较多,这正是学生喜欢科学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二学期的科学教材中的第十二章宇宙与空间探索中的宇宙、太空旅行及空间开发等、第十四章海洋与海洋开发中的一些章节内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虽说不陌生,但相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照本宣科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在“先学后教”转变教学方式下,我以为给点空间、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课堂中必须创设各种情境以激发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育人规律、体现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