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g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四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多个阶段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实践,我国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绝对贫困基本消除,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指日可待。与此同时,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反贫困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绝对贫困快速消除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相对贫困凸显,意味着贫困内涵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贫困人口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单一物质需要向多元化高层次需要转变,意味着贫困表现从单一经济维度向多维度贫困转变。因此,需要改变以往以单一收入或者消费指标来衡量贫困的方法,融入能力贫困理论和相对剥夺理论,对个体的多维相对贫困进行识别与治理。多维相对贫困的识别与治理有利于将个体的人置身于社会关系之中,使人通过合理的社会制度、正当的社会调控、良好的社会秩序,不断突破固有的社会关系,获得发展的空间、条件和可能,以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研究将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结合,拓展了新时代贫困的内涵、丰富了贫困识别与治理理论。多维相对贫困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当前主要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在“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美好需要”理念下,本文试图结合经典的多维贫困指数(MPI,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数(MRPI,Multidimensional Relative Poverty Index),从多维度的视角对中国城乡家庭的相对贫困状况进行测度与分解,考察2010-2018年城乡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为2020年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为导论,是全文的提纲挈领部分。第一部分旨在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框架,并对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进行说明,最后指出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在第一章中,对研究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主要包括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多维贫困和多维相对贫困。从贫困定义的源头出发,以时间为序,梳理了绝对贫困概念的产生,进而拓展出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的概念,立足于新时代,对多维相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定义。其次,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了能力贫困理论、相对剥夺理论、需要本体论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最后,对已有的多维贫困研究、相对贫困研究和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相关的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在第二章中,从绝对贫困的识别与治理、传统的多维贫困识别与经济维度和非经济维度相对贫困的识别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指标的选取与临界值的设定,为多维相对贫困分析框架的构建打好基础。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在第三章中,探讨了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的方法、维度的设置、指标的选取和赋权的方法。通过经典的多维贫困指数构建了多维相对贫困指数,选取了收入、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等四个维度九个指标,对总体、城乡家庭、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家庭以及不同地区家庭的贫困发生率、贫困指标数以及多维相对贫困指数进行了测度,并对指标贡献率与子群贡献率进行了分解。在第四章中,通过总结经典的贫困动态性分析方法,构建了多维相对贫困动态性的分析方法,对总体、城乡家庭、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家庭以及不同地区家庭的动态过程(贫困进入、退出、经历、持续)和动态结果(从不贫困、暂时贫困、慢性贫困)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分解。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五章。在多维相对贫困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测度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型,分析家庭多维相对贫困、贫困的动态过程和动态结果的影响因素,并比较分析不同样本群体间(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影响贫困的决定因素的差异。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第六章,主要阐明了本文的主要结论,提出了多维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绝对贫困逐渐消除,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多维相对贫困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状况较城市家庭更为严重;家庭健康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家庭多维相对贫困主要表现为暂时贫困;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状况随生命周期阶段变化;不同地区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存在明显差异。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建立官方的多维相对贫困识别标准;加快调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推进缓解相对贫困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社会保障夯实民生基础;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关注多维相对贫困的区域差异;加强多维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本文在学界对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中国城乡居民多维相对贫困指数、测度中国城乡居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动态状况、分析了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并对2020年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消除绝对贫困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第一,研究视角创新,使用多维度的视角来衡量家庭的相对贫困;第二,指标体系创新,克服了过往“多维绝对”和“单维相对”来衡量贫困的局限;第三,研究方法创新,不仅从静态角度考察不同年份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也引用了动态的视角考察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化。受制于研究的深度与数据的可使用程度,本文的研究依然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第一,对于多维相对贫困的概念内涵并没有给出一个简短的、明晰的定义;第二,本文构建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三,本文所使用的数据还需进一步挖掘;第四,计量模型分析还需进一步深入。
其他文献
企业社会责任被学者定义为企业为促进积极的社会变革而进行的一系列自主活动,这些活动超出了公司的直接利益或遵守法律。它实现对社会、自然、客户和组织成员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的慈善、关爱和关怀。企业社会责任绩效是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客户、社区、环境)和内部利益相关者(员工、股东)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过程中体现的成效,现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在其创作中,屠格涅夫以敏锐的嗅觉和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幅19世纪30至70年代俄国社会的恢宏画卷。作为19世纪下半叶俄国最为重要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不仅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社会存在的尖锐矛盾,而且还体现了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迫切心情。本论文以屠格涅夫思想为研究对象,从民粹主义视角出发,通过传记批评法、文本细读法、历史学批
随着高性能储能设备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对其环保性、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水系二次电池因其具有高电导率、优异倍率性能、经济环保、安全等特点而引起广泛关注。然而,相比于有机电池体系,水系电池差强人意的循环稳定性以及能量密度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而构成电池的电极材料是改善水系二次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此,本论文详细论述了高容量、长循环寿命的正极和负极材料的合成方法以及电化学性能,并对它们进行改性后应用于
在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浪潮下,个人移动设备及传感设备不断沿着微型化、智能化、共享化及网联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医疗保健、环境监测、人机互动及国防安全等各个领域,传统的蓄电池供能将不能满足或无法适应传感器网络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因此驱动这些数目庞大的传感器设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12年以来,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发明实现了对环境中低频机械能源的有效收集,是可再生清洁能源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
“2030年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国家目标对我国在节能提效、能源清洁生产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燃煤电厂、化工和冶金等领域,大量的热量以低品位余热的形式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跨临界CO2朗肯循环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成为了各国研究的前沿热点。跨临界CO2朗肯循环系统的核心难点之一在于紧凑式气体加热器的设计,主要是由于CO2在拟临界区热物
合成气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燃料。因其来源广泛、燃烧效率高、污染排放少,被认为是一种潜力巨大的可替代燃料而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合成气的主要可燃成分为氢气和一氧化碳,但因其气化工艺与气化原材料的差异导致其组成成分及含量变化较大,因此其燃爆特性复杂且极具爆炸危险性。为实现合成气的安全利用,亟需对其燃爆特性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基于小尺寸实验平台,本文对合成气-空气预混爆炸火焰在管道内的传播动力学特征开展了细
下击暴流对建筑物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尤其对于输电塔这类柔性结构。传统冲击射流模拟方法的缩尺比普遍较小,并且对移动下击暴流的模拟具有一定难度。下击暴流的大部分区域处于水平出流的壁面射流段,对结构的危害更大,正确评估壁面射流区域流场特性是正确评估构筑物风荷载安全性的关键。通过忽略下击暴流中心的冲击部分,仅仅模拟其水平出流部分,考虑其轴向对称特性,可以将下击暴流模型简化为一个平面壁面射流,从而实现常规边界
中国煤炭具有地质构造复杂、瓦斯含量和吸附量高、渗透率低的特点,严重制约着煤炭安全开发和瓦斯高效抽采。随着煤层增透技术的发展,液氮循环冷浸致裂煤体抽采瓦斯的研究取得了广泛关注。在热应力和相变冻胀力等综合作用下,煤内部的孔、裂隙结构和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致使煤的吸附解吸特征改变。研究液氮冷浸作用下煤的孔、裂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演化规律及吸附变形机理对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紧紧
本文以现代汉语互文对举构式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结合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较为系统地探讨互文对举构式的产生理据、准入条件、表义特点、演化动因和认知机制等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对反复义表达、周遍义表达和互文辞格的语义内涵进行分析。全文共十三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选题价值、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概述,对互文对举构式进行界定和分类,并对构式框架和构式特点进行分
教育关乎国计民生,惠及千家万户,公共教育作为一项政府公共服务,势必会对家庭微观主体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后代一生的际遇与发展。然而,教育对于社会代际流动性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社会底层的后代可以通过教育获得更多向上流动的渠道,摆脱原有社会地位的影响;但教育也具有明显的自我实现和阶层再生产特征,因而可能成为加强代际传递、固化社会阶层的利器。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公共教育政策来改善社会流动性?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