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氮冷浸对煤体微观结构演化及吸附变形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煤炭具有地质构造复杂、瓦斯含量和吸附量高、渗透率低的特点,严重制约着煤炭安全开发和瓦斯高效抽采。随着煤层增透技术的发展,液氮循环冷浸致裂煤体抽采瓦斯的研究取得了广泛关注。在热应力和相变冻胀力等综合作用下,煤内部的孔、裂隙结构和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致使煤的吸附解吸特征改变。研究液氮冷浸作用下煤的孔、裂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演化规律及吸附变形机理对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紧紧围绕液氮冷浸条件下煤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吸附变形的影响,从煤的物理、化学结构着手,通过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和物理建模等手段,研究液氮冷浸作用下不同煤质煤样孔隙、裂隙和化学结构的演化特征;分析不同液氮冷浸次数下煤体瓦斯吸附能力及其膨胀变形规律;探讨了液氮冷浸作用下煤的吸附变形影响机理,建立了不同液氮冷浸次数作用下煤的吸附应变模型,并结合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工业显微CT实验系统研究了液氮冷浸作用下不同煤质煤样内部微观裂隙结构特征,发现液氮冷浸促使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内部萌生新裂隙、原有裂隙扩展联通,形成裂隙网;采用Matlab编程和VG Studio MAX图像分析软件对煤样CT扫描后的裂隙提取计算,统计发现液氮冷浸后煤的裂隙量化值均增大,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的裂隙量化值增幅大小关系为:褐煤>烟煤>无烟煤。(2)实时监测了液氮冷浸过程中煤的温度分布规律,分析了液氮冷浸次数、煤的变质程度和形状对煤温度场的影响。发现煤的温度随液氮冷浸时间增加先加速降低后减速降低最终达到低温平衡状态;液氮冷浸过程中无烟煤的温变速度最小,其次是烟煤,褐煤的温变速度最大,不同煤质煤样达到低温平衡所需时间:无烟煤>烟煤>褐煤;在热应力和相变冻胀力等综合作用下,煤的裂隙结构更加发育,进而加快温度传递;且煤达到低温平衡所需时间随液氮冷浸次数增加缩短。(3)开展了不同煤质煤样在不同液氮冷浸次数条件下的核磁共振测试,研究了液氮冷浸对煤孔隙结构特性的影响规律。发现液氮冷浸促使煤的T2谱峰向右偏移,且使无烟煤从间隔型T2谱发展为连续型T2谱,说明液氮冷浸导致煤内部孔隙向大尺寸转化,孔隙连通性变好,孔隙结构更加发育。随液氮冷浸次数增加,煤的孔隙尺寸、孔数量逐渐增大,增幅大小依次为:无烟煤>烟煤>褐煤。(4)实验测试了液氮冷浸作用下煤的孔隙结构特征,得到不同煤质煤样BET比表面积、BJH总孔容和吸附孔比表面积随液氮冷浸次数的变化规律。发现随液氮冷浸次数增加,煤的BJH总孔容和渗流孔孔容逐渐增加,而吸附孔比表面积和BET比表面积逐渐减小;基于氮气吸附实验结果,运用分形理论计算了煤的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1和表面分形维数D2;发现D1随液氮冷浸次数增加呈线性增大,而D2逐渐减小,说明液氮冷浸作用使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孔隙结构复杂化,且促使煤的表面更加光滑。(5)采用元素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煤样的化学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煤的变质程度升高,碳、氮和硫元素含量逐渐增加,氢和氧元素含量逐渐减少;各煤样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均可划分为4个吸收带:芳香结构、含氧官能团、脂肪族和羟基吸收带;液氮冷浸后煤中羟基和含氧官能团的峰强度面积增大,且A(C=O)/A(C-O)值增大,A(CH3)/A(CH2)减小,主要原因是液氮冷浸使煤中甲基类侧链在逐渐减少、亚甲基类直链在增多。(6)利用等温吸附变形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液氮冷浸次数条件下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甲烷吸附能力及膨胀变形规律,发现升高吸附温度能够抑制煤对甲烷的吸附膨胀变形能力;液氮冷浸后不同煤质煤样的甲烷吸附量和体积应变均减小,且煤吸附甲烷的能力和膨胀变形随液氮冷浸次数增加逐渐减弱;构建了平衡压力与温度共同作用下煤的等温吸附方程,该方程能很好地描述各种温度、压力条件下液氮冷浸煤的吸附特征。(7)探究了液氮冷浸作用下煤的孔隙结构及化学微结构对等温吸附变形的影响。发现液氮冷浸下煤的饱和吸附量与吸附孔T2谱面积、BET比表面积、BJH总孔容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液氮冷浸后煤内部孔隙尺寸朝着大孔径孔隙方向发展,孔的比表面积减小,甲烷的吸附空间减少,抑制了煤对甲烷的吸附作用。液氮冷浸后煤表面羟基和羧基含量增加,减弱了煤与甲烷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削弱了煤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基于热力学原理,建立了参数物理意义明确,且不受压力范围限制的不同液氮冷浸次数下煤的吸附变形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验证。
其他文献
外卖平台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手机界面连接了消费者、骑手、商家等多元主体,它使得参与其中的各方都可从中获益,并在创造巨额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多元主体交互程度的加强,平台产生的网络效应日益显著,这使得多元参与主体中任何一方的不可持续运作行为,都将导致其他各方主体的利益受损,最终影响平台的可持续运作。基于此,本文以外卖平台为中心,从外卖平台多元主体参与的角度出发,按
高压直流断路器断口环氧树脂(Epoxy Resin,以下简称EP)绝缘介质的沿面耐电性能与机械强度是保障设备可靠开断的关键因素。然而,受制于有限的热传导性能,断口EP绝缘介质在断路器操动过程中极易在开断电弧热流作用下产生热损伤,相关现象的理论机制与防御方法目前仍面临科学难题,严重制约高电压等级直流断路器的装备制造与应用发展。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开展了EP绝缘介质电弧热损伤机制与耐电弧性能提升方法等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一种以缓释信用风险为目的的信用衍生产品。通过信用违约互换交易,能够使原本比较抽象而又影响力、破坏性极大的信用风险可以像普通资产一样在市场上进行定价和流转,其在价格发现、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宏观上,信用违约互换可剥离基础资产与其信用风险之间的关联性,防范因基础资产价格波动而牵一发动全身,引发蝴蝶效应,从而提高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企业社会责任被学者定义为企业为促进积极的社会变革而进行的一系列自主活动,这些活动超出了公司的直接利益或遵守法律。它实现对社会、自然、客户和组织成员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的慈善、关爱和关怀。企业社会责任绩效是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客户、社区、环境)和内部利益相关者(员工、股东)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过程中体现的成效,现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在其创作中,屠格涅夫以敏锐的嗅觉和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幅19世纪30至70年代俄国社会的恢宏画卷。作为19世纪下半叶俄国最为重要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不仅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社会存在的尖锐矛盾,而且还体现了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迫切心情。本论文以屠格涅夫思想为研究对象,从民粹主义视角出发,通过传记批评法、文本细读法、历史学批
随着高性能储能设备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对其环保性、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水系二次电池因其具有高电导率、优异倍率性能、经济环保、安全等特点而引起广泛关注。然而,相比于有机电池体系,水系电池差强人意的循环稳定性以及能量密度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而构成电池的电极材料是改善水系二次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此,本论文详细论述了高容量、长循环寿命的正极和负极材料的合成方法以及电化学性能,并对它们进行改性后应用于
在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浪潮下,个人移动设备及传感设备不断沿着微型化、智能化、共享化及网联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医疗保健、环境监测、人机互动及国防安全等各个领域,传统的蓄电池供能将不能满足或无法适应传感器网络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因此驱动这些数目庞大的传感器设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12年以来,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发明实现了对环境中低频机械能源的有效收集,是可再生清洁能源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
“2030年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国家目标对我国在节能提效、能源清洁生产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燃煤电厂、化工和冶金等领域,大量的热量以低品位余热的形式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跨临界CO2朗肯循环低品位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成为了各国研究的前沿热点。跨临界CO2朗肯循环系统的核心难点之一在于紧凑式气体加热器的设计,主要是由于CO2在拟临界区热物
合成气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燃料。因其来源广泛、燃烧效率高、污染排放少,被认为是一种潜力巨大的可替代燃料而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合成气的主要可燃成分为氢气和一氧化碳,但因其气化工艺与气化原材料的差异导致其组成成分及含量变化较大,因此其燃爆特性复杂且极具爆炸危险性。为实现合成气的安全利用,亟需对其燃爆特性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基于小尺寸实验平台,本文对合成气-空气预混爆炸火焰在管道内的传播动力学特征开展了细
下击暴流对建筑物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尤其对于输电塔这类柔性结构。传统冲击射流模拟方法的缩尺比普遍较小,并且对移动下击暴流的模拟具有一定难度。下击暴流的大部分区域处于水平出流的壁面射流段,对结构的危害更大,正确评估壁面射流区域流场特性是正确评估构筑物风荷载安全性的关键。通过忽略下击暴流中心的冲击部分,仅仅模拟其水平出流部分,考虑其轴向对称特性,可以将下击暴流模型简化为一个平面壁面射流,从而实现常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