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汉语教师是孔子学院“双向助力”目标达成的主体。“双向助力”的要义在于行为主体主动传播中华文化、主动了解他国文化,以更好发挥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交流平台的独特作用。汉语教师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专业群体,重视汉语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立足教育的尊严与平等,既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申人文主义教育倡导的贯彻,也是孔子学院教师继续教育的应有之义。孔子学院教师人文主义教育问题是研究的起点,结合人文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教师是孔子学院“双向助力”目标达成的主体。“双向助力”的要义在于行为主体主动传播中华文化、主动了解他国文化,以更好发挥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交流平台的独特作用。汉语教师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专业群体,重视汉语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立足教育的尊严与平等,既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申人文主义教育倡导的贯彻,也是孔子学院教师继续教育的应有之义。孔子学院教师人文主义教育问题是研究的起点,结合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以终身教育理论、教师继续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获取国外几所孔子学院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情况。据调查反馈,孔子学院教师的继续教育已经基本具备了发展对策和方案。但由于孔子学院所在地文化背景、继续教育条件和设施的殊异,导致目前孔子学院教师继续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对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孔子学院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与启示。本研究由五个章节的内容组成:第一个章节为绪论。以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为始,对研究背景进行详细论述;第二个章节着重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对孔子学院教师继续教育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三个章节为孔子学院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包括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继续教育调查设计、问卷结果分析和访谈分析三个部分内容,根据问卷和访谈的反馈,描述了孔子学院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第四个章节为孔子学院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课程内容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是当前孔子学院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针对这一现状,基于本研究提到的理论视角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第五个章节为孔子学院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与启示。从人文主义教育相关理念的视野下,深入探究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内容与当地教育理念的融合点,并对提升教师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进行思考,发挥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功能和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当代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用消费涌现出来。在这一发展前提下,各个银行的个人信贷产品种类与个人消费信贷规模都在快速的增加,如何构建有效的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的个人信用评分,进行信用风险管控极为重要。在消费信贷中个人信用风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难管控的风险挑战之一。目前使用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是通过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充分挖掘申请者的历
《理藩院则例》是清王朝处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作为清朝统治者加大对边疆地区控制的典型代表,其庞大的体系、丰富的内容以及最为广泛的适用地域范围,亦可谓是中华民族立法中的集大成者。清王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关后建立起来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由于其处于封建王朝的末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立法技术日渐娴熟。其对于边疆少数地区的立法与管制,对于清代法律体系和中国民族法律史的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理藩
随着互联网时代大门的打开,公益慈善事业也朝向精细化、全民化、广覆盖的趋势发展,网络筹款通过社交的强关系性为受助者提供较为高效便利的筹款渠道进行有益补充。现如今,时代发展不断衍生社会问题,公益项目致力于增加多方参与者助力公益,从过去的以NGO、捐赠方、受益人三方之间的单一关系慢慢出现如今因为一个项目而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加入,针对于一个社会问题,NGO、政府、合作伙伴、受益人、捐赠方、企业、媒体、社会大
本报告基于山东财经大学国际学生培养方案翻译实践完成。该翻译任务包含各专业交换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共十篇。该文本主要的目标读者群体为国际学生。国际学生培养方案主要用于向学生传达专业的学习要求,本次翻译任务将帮助国际学生更好的理解学校在教学目标,学分要求,课程考核,学位论文等方面的要求,也将方便国际学生办公室管理国际学生。本报告主要包含五个章节。第一章为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本次实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在这个时代体现地淋漓尽致。一方面,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等新兴科技在这个时代中“大显身手”,继续创造人类的文明。另一方面这些新兴科技就像悬在空中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为整个人类文明笼上了一层阴影。从犯罪学领域来讲,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提升了打击犯罪的力度,与此同时它也为犯罪人实施犯罪构建了温床。高新技术推动了犯罪方式的革新,扩
《中国边疆》月刊是20世纪40年代在民族危机、边疆危机的双重刺激下,中国边疆学会总会创办的旨在阐述治边理论、介绍边地智识、研究建边方案的一个边疆研究刊物。该刊由中国边疆学会总会于1942年1月31日在重庆开始刊行,最初定义为月刊,但因战时经济紧张、经费有限,月刊很多卷期都以合期的方式出现;第3卷开始与史学书局合作办刊,编辑方面由月刊负责,在印行方面则由书局负责。月刊在1944年9月发行了第3卷7/
相比于城市的教育,乡村地区的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得到的关注往往较少,然而乡村教育的质量高低也关系着下一代的成长。在乡村教育中,乡村教师这一团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此观点,本研究主要以乡村小学教师学习为切入点,以许昌市为例,通过调查乡村小学教师的学习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能够帮助乡村小学教师有效学习的针对性策略,以期能够为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笔者发现该乡村
以黑板为"主阵地"的传统学习环境下的化学课堂的顽疾主要表现为:知识零散。由于教学没备的束缚,所有知识体系仍局限于"教师书写",展现给学生的仅有单调的"点"和"线",缺失化学知识联系的"链"和"面"。方法单一。所有练习仍是重视"做题",缺乏电子白板技术支撑的"模仿化学实验"。形式太乱。师生的学习形式是题做了修改,改正了再做,难点、重点,交互错乱,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创建。以往教育技术装备下的化学课呈现出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跨越中越边境,来到云南省河口县境内务工的越南劳工群体。在本研究中,主要探讨有关越南劳工流动与互动的问题。首先,聚焦越南劳工的流动现象,包括越南劳工流动的方式、范围和方向,以及流动的动力和原因等,总结、归纳越南劳工的流动特性;其次,通过流动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越南劳工内部互动与跨境互动的问题,包括越南劳工与同事、同胞、雇主、河口居民、亲戚等的互动关系,从中分析劳工内部互动与跨境互动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