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棉苗期耐低温分子机理初步解析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棉花驯化和选择的过程中,种植地区逐渐向高纬度地区转移,但依然保留着喜温的特性。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易发“倒春寒”现象,使棉花在播种期易遭受低温冷害的胁迫。目前棉花的耐低温机制研究主要停留在耐冷性鉴定、理化指标测定以及开展已知低温响应相关的同源基因家族分析的阶段。对于低温耐受性差异不同的棉花材料之间的系统性分子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棉花苗期耐低温育种目标方面提供的分子理论有限。本研究通过耐冷性鉴定,筛选到耐冷材料军棉1号和冷敏感材料C1470。通过对两个陆地棉材料以及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进行光合效率、抗氧化酶活等理化指标测定、细胞亚显微结构观察等分析,比较低温胁迫对耐冷性等级不同陆地棉的影响。在陆地棉苗期低温胁迫转录组数据基础上,通过WGCNA分析初步构建了陆地棉苗期响应低温的分子调控网络,筛选获得耐低温候选功能基因基因集。进一步通过对陆地棉苗期低温胁迫转录组和代谢组进行联合分析,初步揭示军棉1号和C1470耐冷性差异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陆地棉低温耐受性差异材料筛选。在种子萌发阶段,对12个陆地棉栽培种进行了耐冷性鉴定,综合指标显示军棉1号、TM-1和泗棉3号耐冷性强,C1470和KK1543为冷敏感。子叶期耐冷性鉴定结果表明中棉所16、军棉1号、TM-1和新陆早42号具有强耐冷性,C1470表现为冷敏感。苗期耐冷性鉴定表明军棉1号是耐冷材料,C1470为冷敏感材料。军棉1号和C1470在萌发期和子叶期以及苗期的耐冷性表型有显著差异。2、陆地棉苗期低温耐受性差异的理化与细胞学基础。耐冷性材料相对于冷敏感材料会更迅速地清除体内有毒物质丙二醛,提高自身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脯氨酸含量,降低自身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光下叶片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降低光保护能力。同时低温胁迫会导致叶肉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叶绿体结构破坏,受损细胞数目增多。3、陆地棉具有保守的低温胁迫分子响应系统,低温耐性不同可能是由于每一种棉花自身特有的遗传背景导致的。通过比较三个棉花材料低温胁迫处理前后的差异基因,发现共有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MAPK信号途径、光合作用、脂肪酸链伸长、脂质代谢等代谢通路;耐冷材料军棉1号特异表达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蛋白激酶、α-亚麻酸代谢、过氧物酶体、多种氨基酸的降解和代谢等;冷敏性材料的低温处理特异表达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核糖体合成、线粒体生物合成、植物昼夜节律等代谢通路;TM-1则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互作、GTP结合类蛋白等。4、鉴定到一个与陆地棉遗传背景相关的模块Brown与低温耐冷性成正相关。通过WGCNA的方法对基因进行无尺度表达网络构建,获得了一个既与低温耐性相关的又与棉花的遗传背景相关的模块Brown。利用cytoscape对模块进行可视化,发现Brown模块中的主要有三个表达网络,分别是与光合作用调控相关的lnc RNA表达网络,与温度变化响应相关的基因网络,和一个含有6个已知与低温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网络。这三个网络里的候选lnc RNA和基因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陆地棉低温响应分子网络的资源。5、陆地棉苗期耐冷基础代谢物差异与功能基因转录调控相关。本研究在三种陆地棉材料中共鉴定到499种代谢物。21个共有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到与茉莉酸合成相关的α-亚麻酸代谢通路上。以鉴定到的所有差异代谢物含量为表型进行WGCNA分析,与WGCNA的已知功能模块建立关联,结果表明十八碳烯酸、羟基亚油酸、苯丙氨酸、脯氨酸、别异亮氨酸以及甲基巯嘌呤这6个代谢物可能影响陆地棉的耐低温能力。6、茉莉酸合成途径以及信号传导途径与陆地棉低温耐受性相关。α-亚麻酸代谢通路是军棉1号低温处理差异基因的功能富集途径之一,也是共有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三个陆地棉材料中茉莉酸含量在低温处理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茉莉酸合成关键酶脂氧合酶LOX和烯化氧环化酶AOC4在军棉1号的表达显著上升。低温胁迫会特异性诱导了军棉1号中茉莉酸受体蛋白COI1的表达,从而抑制了JAZ4的表达。推测军棉1号可能通过高效地传递茉莉酸信号来响应低温胁迫。本研究根据陆地棉苗期低温胁迫耐受性,筛选获得了苗期耐低温性差异的陆地棉栽培种材料,进一步通过细胞学、转录组和代谢组学的多组学关联分析,发现军棉1号苗期耐低温的特性与茉莉酸代谢的显著提升以及茉莉酸信号传递系统的活跃显著相关。茉莉酸代谢和信号传导可以作为陆地棉苗期耐低温性遗传改良的一条有效应用途径。
其他文献
准确的径流预测是流域管理部门实施防洪、抗旱以及水资源调度决策的重要依据。径流的形成过程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相关联,变化环境下径流数据呈现出高度非线性、随机性和时变性等特点,大量的冗余特征和噪声增大了径流预报的难度。在此背景下,构建高精度的径流预测模型既困难又关键。机器学习是水文领域建模分析的重要技术,为提升水文预报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数据预处理、模型参数优化等方面做了
我国西北地区处于欧亚地震带边缘,受到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影响。戈壁土在西北地区的工程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但也存在性质复杂、抗震性能差、变形过大、透水性强等特点。根据高聚物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将其与天然级配的戈壁土以一定的比例拌和形成高聚物胶凝戈壁土,将有效改善戈壁土的力学和抗震性能。本文在综述高聚物加固土的基础上,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聚物加固后的胶凝戈壁土进行了单、双向振动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甲壳类水产经济物种,其生长与蜕壳过程密切相关,养殖在同一环境下的中华绒螯蟹蜕壳增重率不一致,导致商品蟹大小不一,严重影响中华绒螯蟹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研究针对养殖过程中中华绒螯蟹蜕壳后增重差异的生物学问题,通过中华绒螯蟹一个完整蜕壳周期的养殖,以获得不同增重率的中华绒螯蟹个体;并以增重率差异显著的两组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组学技术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是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受到广泛的关注。养殖动物肠道由于长期经受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成为耐药基因传播扩散过程中的“发生器”和“放大器”,肠道细菌群落由丰富多样的细菌物种组成,为抗生素耐药基因在种内和种间的水平交换提供良好的环境。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于耐药基因在肠道中的传播扩散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培养获取鸡肠道菌群中的floR耐药菌株,从菌种和菌株水平深入研究floR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与紫花苜蓿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抗旱性较强,具有很多抗旱基因资源,是豆科牧草抗逆育种中重要的种质资源,也是紫花苜蓿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库。新疆气候干旱,严重影响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培育耐旱性较强的苜蓿新品种对于推动苜蓿产业发展十分重要。本实验以新疆黄花苜蓿为实验材料,在400 m M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黄花苜蓿幼苗
焉耆盆地是新疆早期盐渍化严重的地区。近20年来随着规模化高效节水和用水方式的转变,盆地内水盐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变化环境下的水盐时空动态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与关键,也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本文以焉耆盆地为研究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马尔科夫
有机奶生产遵循健康与优质的理念,蛋白质则是保证奶牛提供优质奶品的关键基础。奶牛对蛋白质的利用与转化效率是有限的,现有生产中使用过高的蛋白水平会不仅会造成浪费也会对奶牛产生负担。因此,掌握适宜的日粮蛋白水平不仅可以提效节本,避免环境污染,也更加符合有机养殖的理念。本研究首先对常用有机饲料的营养价值与瘤胃降解规律进行评定,其次研究有机生产中降低日粮粗蛋白(CP)水平对奶牛氮利用、生产性能、血清指标、瘤
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全球价值链改变了国家或地区间的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模式,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呈现更快速的经济增长,并开始追赶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及制造业增长,主要得益于此。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部大开发战略自实施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有所提高,但
报刊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有赖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作为信息报道、政治表达和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报刊也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各项社会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主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梳理和总结1815—1911年间我国近代报刊业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从出版地在国内外的迁移、出版地在不同类型城市的选址、发行范围的扩张、报刊阅读与文化景观营建、时间观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典型的内陆干旱盆地,由于地表水资源稀缺,地下水是维持该区人类生存与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水源。盆地内绿洲带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严重威胁当地用水安全。前期研究显示,该区分布有高碘地下水,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系统地查明该区地下水碘的分布及成因至关重要。本文以塔里木盆地绿洲带为研究区,以绿洲带高碘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区域(补给区、过渡区和蒸发区)、不同含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