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绿洲带地下水碘的来源与富集机理研究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典型的内陆干旱盆地,由于地表水资源稀缺,地下水是维持该区人类生存与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水源。盆地内绿洲带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严重威胁当地用水安全。前期研究显示,该区分布有高碘地下水,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系统地查明该区地下水碘的分布及成因至关重要。本文以塔里木盆地绿洲带为研究区,以绿洲带高碘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区域(补给区、过渡区和蒸发区)、不同含水层(单一结构潜水、承压水区潜水、浅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中高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和水化学特征,运用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高碘地下水的形成进行了分析。综合绿洲带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赋存环境及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确定地下水中碘的来源及影响碘富集的主要成因。选取典型高碘地下水区域加密取样,以获取水化学、氘氧同位素、碘形态、Cl/Br摩尔比值等数据,进一步揭示地下水中碘的来源与碘富集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绿洲带地下水碘含量变化范围为<20.0~4000.0μg/L,均值为53.7μg/L。高碘地下水(碘含量>100.0μg/L)水样占7.3%。典型区地下水碘含量变化范围为<40.0~435.0μg/L,均值为123.5μg/L,高碘地下水水样占50.0%。典型区地下水碘元素的存在形态主要为I-(87.5%),其次为IO3-(12.5%),且无共存形态,亚氧化环境和亚还原环境分别利于碘元素以IO3-和I-形态存在。(2)绿洲带地下水碘含量自补给区至过渡区,再至蒸发区逐渐增大,高碘水水化学类型以SO4·Cl型和Cl型水为主。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绿洲带东南部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和尉犁县、西部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西南部喀什地区的疏勒县,部分分布于南部和田地区民丰县和西南部喀什地区的英吉沙县。地下水碘含量在浅层承压水中最高,其次为单一结构潜水和承压水区潜水,深层承压水中碘含量普遍较低。(3)绿洲带高碘型地方性甲状腺肿潜在发病率为5.0%~49.1%。过渡区较蒸发区高碘型地方性甲状腺肿潜在发病率低(潜在发病率均值分别为14.2%和31.5%);浅层承压水较单一结构潜水和承压水区潜水高碘型地方性甲状腺肿潜在发病率高(潜在发病率均值分别为24.9%、9.5%和5.7%)。库车县、尉犁县、若羌县、轮台县、民丰县高碘型地方性甲状腺肿潜在发病率较高(潜在发病率均值分别为36.5%、28.8%、24.1%、16.7%和10.6%)。(4)第四纪成因类型中洪积—湖积物为绿洲带地下水碘的富集提供了来源。冲积—湖积物为典型区承压水碘的富集提供了来源。地下水中的碘受铁(氧)氢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性溶解作用和有机质的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细粒岩土、平缓的地势、地下水浅埋条件及弱还原环境均有利于地下水碘的富集。浅层高碘地下水受蒸发作用、蒸发盐岩风化溶解的影响较大,且高碘地下水中岩盐的溶解状态更趋于平衡。(5)典型区地下水碘含量与δD、δ18O值关系表明高碘地下水受蒸发作用明显大于低碘水。Cl-与Cl/Br摩尔比值表明地下水主要受岩盐溶解作用。地下水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整体较低,碘含量与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6)绿洲带高碘地下水占比大于5%的流域的地下水碘含量与Na+、Cl-、SO42-、TDS和TH间为指数拟合时效果较好,依据所建立的拟合方程确定了不同流域对应高碘地下水(碘含量为100μg/L)的各指标的临界值。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多层次、多角度对齐元富教授治疗肺癌的处方用药进行研究,总结齐元富教授治疗肺癌的处方用药规律和相关临证经验。提取齐元富教授治疗肺癌的常用清热解毒药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研究,为中医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是病案研究,通过收集齐元富教授门诊及病房治疗肺癌的病案处方,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病案信息处理,分析患者基本信息、病理类型、症状、舌脉、病机及药物性味、归经情况,
准确的径流预测是流域管理部门实施防洪、抗旱以及水资源调度决策的重要依据。径流的形成过程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相关联,变化环境下径流数据呈现出高度非线性、随机性和时变性等特点,大量的冗余特征和噪声增大了径流预报的难度。在此背景下,构建高精度的径流预测模型既困难又关键。机器学习是水文领域建模分析的重要技术,为提升水文预报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数据预处理、模型参数优化等方面做了
我国西北地区处于欧亚地震带边缘,受到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影响。戈壁土在西北地区的工程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但也存在性质复杂、抗震性能差、变形过大、透水性强等特点。根据高聚物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将其与天然级配的戈壁土以一定的比例拌和形成高聚物胶凝戈壁土,将有效改善戈壁土的力学和抗震性能。本文在综述高聚物加固土的基础上,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聚物加固后的胶凝戈壁土进行了单、双向振动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甲壳类水产经济物种,其生长与蜕壳过程密切相关,养殖在同一环境下的中华绒螯蟹蜕壳增重率不一致,导致商品蟹大小不一,严重影响中华绒螯蟹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研究针对养殖过程中中华绒螯蟹蜕壳后增重差异的生物学问题,通过中华绒螯蟹一个完整蜕壳周期的养殖,以获得不同增重率的中华绒螯蟹个体;并以增重率差异显著的两组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组学技术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是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受到广泛的关注。养殖动物肠道由于长期经受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成为耐药基因传播扩散过程中的“发生器”和“放大器”,肠道细菌群落由丰富多样的细菌物种组成,为抗生素耐药基因在种内和种间的水平交换提供良好的环境。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于耐药基因在肠道中的传播扩散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培养获取鸡肠道菌群中的floR耐药菌株,从菌种和菌株水平深入研究floR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与紫花苜蓿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抗旱性较强,具有很多抗旱基因资源,是豆科牧草抗逆育种中重要的种质资源,也是紫花苜蓿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库。新疆气候干旱,严重影响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培育耐旱性较强的苜蓿新品种对于推动苜蓿产业发展十分重要。本实验以新疆黄花苜蓿为实验材料,在400 m M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黄花苜蓿幼苗
焉耆盆地是新疆早期盐渍化严重的地区。近20年来随着规模化高效节水和用水方式的转变,盆地内水盐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变化环境下的水盐时空动态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与关键,也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本文以焉耆盆地为研究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马尔科夫
有机奶生产遵循健康与优质的理念,蛋白质则是保证奶牛提供优质奶品的关键基础。奶牛对蛋白质的利用与转化效率是有限的,现有生产中使用过高的蛋白水平会不仅会造成浪费也会对奶牛产生负担。因此,掌握适宜的日粮蛋白水平不仅可以提效节本,避免环境污染,也更加符合有机养殖的理念。本研究首先对常用有机饲料的营养价值与瘤胃降解规律进行评定,其次研究有机生产中降低日粮粗蛋白(CP)水平对奶牛氮利用、生产性能、血清指标、瘤
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全球价值链改变了国家或地区间的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模式,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呈现更快速的经济增长,并开始追赶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及制造业增长,主要得益于此。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部大开发战略自实施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有所提高,但
报刊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有赖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作为信息报道、政治表达和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报刊也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各项社会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主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梳理和总结1815—1911年间我国近代报刊业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从出版地在国内外的迁移、出版地在不同类型城市的选址、发行范围的扩张、报刊阅读与文化景观营建、时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