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新病害-细菌性叶枯病及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ua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麦(Avena sativa L.)作为一种世界性栽培作物,是一种优质的粮饲兼用作物。甘肃省作为我国燕麦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病害已成为限制燕麦生长和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明确甘肃省燕麦新病害—细菌性叶枯病及其他主要病害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本研究于2018年-2021年对燕麦细菌性叶枯病及甘肃省燕麦主产区主要病害发生动态和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连续2年在甘肃省环县毛井镇、环县小南沟乡、兰州新区秦川镇和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4个地区开展燕麦全生育期田间主要病害定点调查及发生动态研究,发现红叶病(Barlear yellow dwarf virus,BYDV)、叶斑病(Pyrenophora avenae)、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冠锈病(Puccinia coronata)和黑穗病(Ustilago avenae)为燕麦田间主要病害。燕麦苗期(4月-6月)病害主要为红叶病和叶斑病,其中红叶病在燕麦全生育期和各种植地普遍发生,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乳熟期(7月-9月)达到最大,分别为50.66%和23.72;白粉病和冠锈病在拔节期(5月-7月)开始发生,平均发病率分别在乳熟期和完熟期(8月-10月)达到最大,分别为28.26%和22.41%;黑穗病在抽穗期(6月-8月)开始发生,平均病情指数(7.84)在完熟期达到最大。红叶病、白粉病和冠锈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种植区温度和降雨量显著相关。2.2018年-2019年,在环县发现一种燕麦叶枯病(Leaf blight disease,LBD),田间平均发病率约为36%-100%,典型症状为叶片黄色坏死并具水渍状病斑,从叶尖发展到叶基,最终导致叶片枯萎。从采集病叶中分离出一株革兰氏阴性细菌,最终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通过致病性和寄主范围测定,发现成团泛菌不仅能够侵染燕麦引发细菌性叶枯病,还能侵染高丹草(Sorghum sudanense)、苜蓿(Medicago sativa)、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谷子(Setaria italic)和玉米(Zea mays)等多种寄主植物。这是在世界上首次报道成团泛菌引起的燕麦细菌性叶枯病。燕麦种子接种成团泛菌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显著降低(P<0.05),萌发时间延长,幼苗生长受到抑制,种子灰分、蛋白质、总淀粉、β-葡聚糖、植酸、总磷和钙含量均低于对照(未侵染)。3.与健康燕麦相比,发现感染细菌性叶枯病的燕麦干草产量平均降低了1.38%-23.48%,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均显著增加(P<0.05);感病种子的千粒重、蛋白质和β-葡聚糖分别平均降低了5.57%、12.9%和21.51%,纤维含量平均增加了8.4%。皮燕麦的生长特性、饲草和种子产量和饲用价值均高于裸燕麦,但裸燕麦籽实的营养品质高于皮燕麦,且裸燕麦对细菌性叶枯病的敏感性也相对高于皮燕麦。4.通过13种药剂的室内药剂毒力测定和田间喷雾防治细菌性叶枯病(P.agglomerans)研究,发现3%中生菌素和80%乙蒜素对成团泛菌的抑菌率(85.04%和84.79%)最高、EC50(0.31和0.90)最低,在田间对细菌性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2次施药后的平均防效分别达到了77.42%和75.85%,且均为生物药剂,是防治细菌性叶枯病的高效生物杀菌剂。5.2020年-2021年在环县毛井、环县小南沟、兰州新区和定西安定4个地区对67个燕麦品种红叶病、叶斑病、白粉病、冠锈病和黑穗病抗病性进行评价分析,发现抗红叶病品种3个,感病品种18个;抗叶斑病品种50个,其中高抗品种37个;抗白粉病品种35个(高抗品种10个),感病品种4个;冠锈病免疫品种10个,抗病品种17个(高抗品种10个),感病品种1个;黑穗病免疫品种61个,抗病品种6个。结合隶属函数分析法,综合各地区67个燕麦品种田间生长特性、产量指标和病害发生情况进行燕麦抗病性综合评价,共筛选获得11个综合抗病品种,分别为白燕2号、定燕2号、蓝鸟1号、牧王、甜燕麦、陇燕3号、定引1号、阿波罗、坝莜15号、爱沃和海威,占供试材料的16.42%。6.发现5个药剂拌种处理均能不同程度降低燕麦田间红叶病、叶斑病、白粉病和冠锈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促进燕麦生长,增加饲草和种子产量。燕麦种衣剂和吡虫啉对红叶病的防效最好,平均防效分别达到了92.69%和91.06%;福美双、乙蒜素和中生菌素对燕麦真菌病害(叶斑病、白粉病和冠锈病)的防效最好,平均防效分别达到了69.46%、70.39%和72.43%。7.燕麦-箭筈豌豆混播不仅能够显著增加燕麦的有效分蘖、株高、旗叶长、旗叶宽、草产量和种子产量,鲜草、干草和种子产量较单播燕麦分别平均增加了17.47%、10.61%和8.89%;还能显著降低燕麦田间红叶病、叶斑病、白粉病和冠锈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各病害平均防效在44.8%-83.09%,可作为燕麦田间病害生态防治经济有效的措施。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基于临床和MRI特征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和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和MRI特征对急性期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的早期诊断,并与急性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VE)进行鉴别诊断的研究。材料与方法:(1)收集2012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神经内科确诊
雄性哺乳动物生殖能力的实现依赖于在睾丸曲细精管中持续进行且稳定的精子发生,支持细胞作为曲细精管中唯一的体细胞,直接参与调节精子发生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发育。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支持细胞自噬在维持支持细胞功能和保障精液品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氧化应激诱导的精子发生障碍中,支持细胞常被认为是氧化损伤的靶细胞。与此同时,促卵泡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在精子发生和支持
近年来,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材料构件的服役环境越来越苛刻、复杂。例如:飞行器的热防护材料需要耐受1800℃以上的高温环境,特种橡胶材料在高载荷冲击振动环境下会发生200%以上的非线性超弹性大变形。特殊复杂的服役环境,对材料构件的变形检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应变片为代表的常规接触式应变测量方法,无法耐受1200℃以上的高温环境,而高温引伸杆等接触式测量方法,对高温夹具的要求高,且无法获得全场变形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教师开展信息化学科教学的知识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文化、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后疫情时期,“HPM初中数学教师网络研修班”面向全国招募数学教师,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在一年时间里,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数学教师围绕16个初中单一课例与2个单元课例主题,开展“信息化数学文化课例研究”网络研修。本研究围绕“文献综述与实践预研
研究河流中鱼类早期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水文因子的关系,对评估鱼类的繁殖动态和资源补充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西江大藤峡大坝截流的调节作用和鱼类繁殖生态调度的开展,在明确截流引起的鱼类繁殖响应、评价调度措施的效果和指导鱼类资源的保护等现实需求的驱动下,本研究以大藤峡大坝上游西江来宾段(红水河末段和柳江末段)为研究区域,以鱼类早期资源为研究对象,分别于红水河河口和柳江石龙镇设置两个采样断面,于2019-20
研究目的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二大致死肿瘤,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约占其中的90%。HCC是一种病情复杂的高异质性肿瘤,临床症状和分期相似的病人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度大相径庭。近年来随着靶向药和免疫疗法的涌出,多种肿瘤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但是肝癌的治疗有效率远低于其他肿瘤。同时,由于肝癌的早期隐匿性强、诊断难度大等原因,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即为晚期,失去
传统的陆稻品种多数表现出胚乳发育不良致使籽粒充实不饱满的表型。胚乳是种子储存能量和营养的主要组织,胚乳灌浆的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合成的单糖或者低聚糖转运到胚乳,合成淀粉并积累的过程。目前关于调控胚乳发育的基因和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已经报道了很多,主要分为糖转运相关途径的基因、淀粉合成相关途径的基因和其他类型基因,但是对于陆稻胚乳发育不良的机制的研究却很少。为了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偏集权式领导风格已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提倡“参与组织目标设置,提升员工自我管理和领导能力”的授权型领导风格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早期研究表明,授权型领导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领导方式,能够增加员工承诺、内在动机、增加创造力等。然而,最新研究发现,授权型领导并不总具有积极性,也会给下属带来消极影响,如增加工作压力、引发
草原是地球上面积第二大的绿色覆被层,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4%。作为中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育生态服务功能与支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了实现保护草原生态的目标,制定实施了退牧还草、草原生态补助奖励、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工程。随着政策的实施与完善,人、草、畜为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草原植被
木材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其存在可燃、易吸湿变形、易腐朽等与生俱来的缺陷,直接使用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木制品的需求。对木材进行表面改性,实现木材的高效利用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采用紫外光(UV)引发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巯基-烯点击(thiol-ene)反应、硼酸自聚偶联反应及吡啶季铵盐偶联反应、层层自组装(LBL)等化学改性方法,在木材表面构筑阻燃、疏水等功能层,重点揭示不同的改性方法和体系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