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琉斯的愤怒、选择和决定--一个英雄的成长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55059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基琉斯是《伊利亚特》的主人公,也是《伊利亚特》中最伟大的英雄。学界对他形象的认识通常是片面和固化的,勇武和易怒往往成为阿基琉斯刻板的标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伊利亚特》中阿基琉斯的言行,还原出一个完整且不断成长的阿基琉斯。本文主要从阿基琉斯的愤怒、选择和决定三个方面研究他的言行,探究阿基琉斯是如何发展成长,最后成为《伊利亚特》中最伟大的英雄。
  本文大致按照《伊利亚特》剧情发展的顺序,但也不拘泥于特定的情节,先后研究了阿基琉斯和阿伽门农的争吵、阿基琉斯拒绝接受使团的劝说、阿基琉斯答应帕特罗克洛斯代他出战的请求以及阿基琉斯和普里阿摩斯的和解。愤怒、选择和决定分别是每一部分情节的主题。本文认为,阿基琉斯与阿伽门农争吵的实质是神赋的英勇和显赫的政治地位之间的争执;阿基琉斯在荣誉与生命中拥有选择的权力,意味着阿基琉斯能够反思荣誉的生活;阿基琉斯最后的决定,实现了他最后的成长。
  阿基琉斯的愤怒、选择和决定,不是截然不同的三个部分,而是相互交织混合的一个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阿基琉斯的言行。同理,阿基琉斯的成长也不是单线条式的发展,而是在弹琴歌唱中审视荣誉的生活、在人性和神性的分离和结合中获得超脱,这使得阿基琉斯成为《伊利亚特》中最伟大的英雄。
其他文献
《周易》思想的研究历来都是学术界探讨的焦点,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广泛而深远,两千年来对其注解的论著颇丰,涉及范围覆盖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内容,可谓浩繁冗杂。本文以出土和传世文献为基础,结合目前专家学者的文本解读的研究成果,拟对其象、数、辞三个符号系统的内在关联和结构,从逻辑与认知这一向度进行梳理和评析。
  全文共三章开展对问题的讨论。第一章,基于考古史料,对《周易》八卦卦象到阴阳符演化过程进行梳理;第二章,对《周易》由“九六”数符、“阴阳”象符、卦爻辞辞符三大系统组成的符号形态结构进行阐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之一,在《人的境况》一书中以其独有的女性视角反思和批判现代性,揭示现代性危机的实质、具体特征及其产生的根源。阿伦特的现代性批判是从对人的境况的分析入手的,她指出,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人的境况发生了异化,从而出现了现代性的危机。她试图通过人的积极生活与公共领域的重建来克服现代性面临的危机。她的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如哈贝马斯这样的大师。本文的第一章是探讨阿伦特现代性理论的出发点。阿伦特通过对人的境况和人的三种活动的分析,指出行动是积极生
本文就“孔子易学德义观”这一课题展开相关探究,方法与目的在于利用考古新发现,结合传世文献、过往研究,对孔子学《易》的德义观做出深度诠释。力求在对德义的阐释、德与义的关系、孔子解《易》的特点等方面做清晰的梳理。
  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前孔子时代商周之际的易学发展状况为背景,从《周易》的诞生之初探寻孔子“观其德义”的易学思想来源。认为孔子的易学“德义”观念,脱胎于商周时的巫教和宗教文化背景下卜筮的观《易》环境,是对西周文王、周公时的易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晚年的占卜实践为其“德义”观的领悟做了铺
“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是尼采哲学中最具争议性的思想,很多哲学家在对尼采哲学进行研究时,“永恒轮回”这个思想都遭到了摒弃。然而,尼采本人却认为这个思想极为重要,而且今天客观来看,这个思想在尼采哲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不但承前启后,更是贯穿着整个尼采哲学的运思过程,因此对尼采哲学的研究绝对不能将其置之不顾。本文的立意就是要对“永恒轮回”思想做一个整体的考察,从它的起源和形成到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对“永恒轮回”思想的本质追问,探索这个思想在尼采哲学中的关键地位。“永恒轮回”最容易让人误解为循环论,真正深入到尼采的
《金刚经》是佛教般若学的著名经典,在中国佛教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该经围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云何住、应云何降伏其心而次第展开,而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作为修证之旨要。《金刚经》所论之“心”有着不同的层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心”乃圣者之心,“云何降伏其心”之“心”为凡夫之心;前者为真,后者为妄;修行之进路在于去妄存真。
  论文第一章梳理了“心”之概念,指出其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为“肉团心”,即物质性的心脏;其二为“缘虑心”,指心所具有的思虑功能;其三为“集起心”,指第八识
马克思哲学蕴含丰富的人学思想,相对于旧唯物主义和旧唯心主义人学思想来说马克思人学思想具有革命性。马克思直接面对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处于各种异化状态中的人。理解“社会关系总和为何是人的现实性本质”是理清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关思想的关键。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为何是人学思想革命,马克思又是如何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过程中实现了其对传统人学思想批判与超越的?“类”在马克思人学思想早期占有重要地位,“类本质”是费尔巴哈人本学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也使用了这一概念,马克思对“类本质”
作为目前社会及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工匠精神受到各行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也大力提倡弘扬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绝不是仅仅存在于当代社会,也不是德日的专属,相反,在我国传统社会中,随着手工业的发生,就已孕育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这种工匠精神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并非在任何条件之下都能形成的,也绝不是所有工匠都拥有这种工匠精神。
  作为古代的重要产业,传统手工业自从农业中分化之后就开始迅速发展,传统工匠也因为掌握了专业技能而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经济收入,这也是早期工匠精神形成的原因,因为饥寒交迫中的工匠是
道德神学的概念并不是由康德创造出来的,他只是结合所生活的社会背景,赋予这个理论以新的意义。任何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在对前人的继承与批判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康德也不例外,前人的伦理思想对康德道德神学的产生和发展举足轻重。在康德看来,上帝是一个道德性的存在,并能指引人们去恶从善,最终实现道德的终极目标——“至善”。康德清楚地知道,人作为有限理性的存在者不可能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来实现“至善”。于是,他力图构建一个公共的社会,即伦理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为了将人们连结起来,共同抵御人性中恶的倾向。此外,康德还提出了敬重
当今世界,诸如合成生物学、转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开启了人类生活无限可能性。相比于缓慢扩散的传统技术,在资本逐利动机的推动下,在未经充分评估的情况下,新技术被匆忙投入市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技术的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与消极后果也是世界性的。鉴于对过去发展的技术如核技术、DDT等的痛苦的记忆,今天的人们对于新技术可能造成的后果更加谨慎。人们意识到,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现与便捷的同时,还可能伴生有巨大的风险与损害。对于刚刚出现的新兴技术,人们对它的信息了解不够充分,使其应用具有极大的
在阿里斯托芬的全部传世著作中,《蛙》显得格外突出。首先,《蛙》的主题关乎城邦的教育,其次,剧中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位“神”:狄奥尼索斯出于自己对已逝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强烈“渴望”而开启了冥府之旅。旅途中,他偶然地成了两场竞赛的参与者,最后又担任了事关城邦诗学教育之竞赛的裁判。因此,我们要理解这部著作,既要关注教育的主题,又不能忽视神的独特作用。
  本论文的大致结构如下:绪论部分概述了本文的题目缘起以及整体问题意识,在第1节中,沿着《蛙》的创作背景及其多重价值,我们得以发现《蛙》对于理解阿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