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Indetermanence in Oleanna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ler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卫·马梅特(David Mamet,1947-)被公认为是同辈作家中乃至美国戏剧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可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姆斯、阿瑟·米勒、爱德华·阿尔比、萨姆·谢泼德齐名。他的作品曾获众多奖项,包括三次奥比奖、普利策戏剧奖。《奥利安娜》是马梅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具争议性的一部作品之一。这部精悍的三幕剧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讲述了大学教授对女学生进行性骚扰而对簿公堂的故事。它的问世掀起了美国社会关于种族、女权、性骚扰、政治正确性、高等教育意义的激烈讨论。然而,由于国内外鲜有学者运用哈桑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对该剧进行研究,剧中蕴含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很少被深入挖掘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借助后现代主义理论,主要采用著名学者伊哈布·哈桑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特征的理论:即不确定性的内在性,从主题、人物和叙事手法等方面来探讨该剧所具有的后现代特征。不确定性代表着中心和本体论的消失,内在性则是人类心灵如何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两者结合表明了后现代主义是趋于多元的、开放的、离散的、不确定的形式,展现出后现代世界具有强大的反叛和瓦解的力量。  对于《奥利安娜》而言,该剧主题围绕教育和权力展开,消解了中心主题,呈现教育意义和权力转换的多元解释。其次,约翰、卡罗尔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受到了两个缺失的机构--任职委员会和“团体”的影响。这两个机构赋予人物身份的同时又逐渐剥夺了他们的自我,使人物面临身份危机。最后,《奥利安娜》开放性的叙事结构引发读者积极思考剧本结局,为剧本最终意义的阐释提供了空间;叙事语言的转换帮助人物行使权力和构建身份。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奥利安娜》具备了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的内在性的特征,这与哈桑的不确定性的内在性思想相契合,从而消解了传统的整体性和中心化,表达了作者对后现代主义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交流困境的关注。
其他文献
随着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电子封装业面临着向“绿色”无铅化转变的挑战,采用无铅封装材料是电子封装业中焊接材料和工艺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主
尤里·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1924-),是当代俄罗斯的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品有被视为战壕真实派的奠基之作,有被苏联评论界誉为描写战争“全景小说”的代表作,更有引起社会强
频发的对话阻隔、主体间性缺失危机与低效的教学课堂话语模式的“错配”引发了交际能力缺失危机,危机的缓解和解决正需要在对话教学理念下构建主体间性外语教学课堂话语模式,而
阅读是人类接受信息、扩展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英语阅读更是意义非凡,因为它是学生接触目标语的唯一途径。若具有过硬的英语阅读能力,他们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
诗歌是否可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以及文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这种长期以来持续的争论是由于诗歌文体的特殊性。诗歌比其他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更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更具有音、形
理查德.赖特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非裔美国作家,他的代表作《土生子》(1940)被认为是一部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作品。该小说的出版不仅震撼了美国文坛,也震撼
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基本原因在于连贯是语篇的一个根本特征。现有对语篇连贯的分析基本是从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和语篇功能理论出发,而中国古诗词作为一
“真有多真?”(齐泽克3)——这是齐泽克在他的《斜目而视》中所提的第一个问题。齐泽克自己根据这一问题发展了拉康的实在论,而一个世纪以前的尼采则认为实在界已经随表象世界一
目前,对法律语言学中的问话研究主要集中在问句类型和问句功能两大方面。其中,研究中存在的以下两个问题为部分学者所关注:(1)大部分的研究把问话当成单个的话语(如,问句)而不是会
媒体如人,人如媒体媒体生活在时代,表现着时代,观照着时代,推动着时代。时代供养着媒体,影响着媒体,反推着媒体。媒体人存在于媒体,打造着媒体。既然媒体如人,时代对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