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翻译操控研究——以马爱新的汉译本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e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英国作家 J.K.罗琳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在欧美乃至世界掀起了热浪,成为关注的热点。从《哈利·波特》问世到目前,学界对其的研究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过,对其以诗学作为切入点的研究不够。本文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这一版本为研究版本,从勒弗菲尔操控理论下的诗学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研究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随着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转向”概念,在翻译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翻译从单纯的语言学中分离开来,把翻译从文化的角度的研究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  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的操控理论。他是文化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勒菲弗尔认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这些因素操控着译文的被接受程度和形成过程。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改写原文的过程。译者对原文改写的程度就是“限制因素”对原文的操控的体现。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是勒菲弗尔操控理论中的三类限制因素。文学技巧、题材、情境、象征和主题、典型人物的组合勒弗菲尔操控理论下的诗学层面。另一方面是文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即,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角色。作者通过对马爱新《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译本中的翻译策略方面进行研究,指出译者在这个文本翻译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发挥着译者主体性的作用。  本论文根据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从勒菲弗尔操控理论下的诗学层面对英国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中译本进行分析。  全文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结构。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回顾了儿童文学的翻译,发展以及研究儿童文学的主要方法。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勒弗菲尔操控理论以及对操控理论诗学层面的概念。  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部分。  第五部分是从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诗学层面对《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译本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案例分析。  第六部分是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马爱农在翻译《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过程中发挥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以及指出小说中有待研究的空间。
其他文献
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美国现代悲剧的奠基人,他的悲剧思想一直是批评家们所关注的主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奥尼尔悲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奥尼尔的悲剧,植根于以信仰断裂为时代
话轮转换是日常会话中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它在广播谈话节目中呈现出不同于日常会话的特点。本论文以Jef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主持人与嘉宾在
在当前中国理论界,赛义德的位置是引人注目的,其作品不断被各学科领域的学者所注解、评论和引述。但是,国内对赛氏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以及系统性目前还没有太多学者进行过宏观的论
该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机器翻译的定义、历史、现状以及发展机器翻译技术的客观必要性;第二部分为机译和人译的对比研究.从翻译的原理入手,辨证统一地分析机译与人译在翻译过程上
曾有人提问:“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是谁?”一位获得了四级厨师证书的网友回答说:“哥伦布。没有哥伦布就没有川菜、地三鲜和西红柿炒鸡蛋。”   确实,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新大陆的大量食材纷纷涌入旧大陆,深刻地改变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旧大陆文明的饮食文化。如果说玉米和番薯为中国人的主食做出了新贡献,那么为中国人的菜肴做出新贡献的新世界作物就要首推辣椒、马铃薯、番茄这三种茄科植物了。没有辣椒,虽然川菜也会
该论文是关于课后合作小组对英语口语教学影响的对比实验研究.研究的理论依据为两个理论和一个思想,即语言技能学习理论,合作小组学习理论和课后学习的重要思想.该研究的教学实
本论文将Swain的输出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通过一项实证研究证明本文提出的"反思—提问"式写作方法对大学英语写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