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成了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和旅游者行为特征的研究是客源市场研究的主要内容。然而旅游偏好是什么,应该如何去研究;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研究才能避免与现有研究的高度相似性,缺乏理论上的突破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之一即本研究的一个主要创新点,体现在对“旅游偏好”进行了界定,指出了旅游偏好、旅游者偏好、旅游消费偏好、旅游地类型偏好之间的区别,明确了对“旅游偏好”的研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指出现有对旅游者行为的相关实证研究大都是关注旅游者行为的某些方面,较少的把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的整个过程看作整体来进行研究,并且在现有的实证研究中对比性研究较少。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大连为实证研究区域,对实际来大连进行旅游活动的游客的旅游偏好和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论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1)游客对大连不同类型旅游产品的偏好程度较高,均值都在2.5以下;游客对笔者提到的“在大连旅游获得的体验感受”基本持同意态度,但是对各种体验偏好变量偏好程度有明显不同;对21个旅游体验偏好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六个体验偏好公因子,依次命名为:享受自然、身心放松、归属感、增进感情、实现愿望以及成就感,游客对这些体验偏好公因子的偏好均值分别为1.94、2.11、2.15、2.24、2.61、2.69:游客认为笔者在旅游动机偏好量表中所列的在出游动机绝大部分对其都比较重要,但是在程度上存在差异;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七个动机偏好公因子依次命名为:城市游、大海游、主题观光游、山水风光游、休闲度假、历史文化游、购物娱乐节事游,游客对这七个公医子的偏好均值分别为2.28、2.30、2.35、2.62、2.87、2.91、2.98。(2)游客的性别、年龄、学历均对游客旅游产品偏好程度有显著性影响;游客性别、来连次数、年龄、学历、职业对游客旅游体验偏好公因子的偏好程度有显著影响:游客年龄、职业游对游客旅游动机偏好公因子的偏好程度有显著影响。(3)以7个旅游动机偏好公因子为基础变量进行逐步聚类得到五大类游客,根据各类型游客旅游动机偏好程度的不同依次将其分别命名为:城市观光型主导型、山水风光主导型、多目的主导型、购物娱乐节事主导型、休闲度假主导型游客:不同类型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是有不同的;同时游客类型只对其决策行为以及旅游中的购物行为有显著影响,而对游后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上述实证研究的结果是本研究的又—主要创新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体现在对笔者提出旅游偏好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实证,同时游客人口统计变量对游客旅游偏好影响的研究成果是对旅游偏好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的补充和丰富。另外,对游客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现实意义体现在对来大连进行旅游活动的游客的旅游偏好,游客人口统计变量对游客的旅游偏好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的研究明确了大连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总体需求情况,为当地政府及经营者制定各种经营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体上来说,全篇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部分是导言。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献述评。从旅游偏好的概念界定入手对旅游偏好相关研究进行述评,最后从旅游概念的本质出发对旅游偏好进行界定,并指出旅游偏好包括旅游对象物偏好、旅游体验偏好和旅游动机偏好三种类型;接着将现有相关研究各归各位,总结了不同类型旅游偏好的相关研究;最后指出了旅游偏好、旅游者偏好、旅游消费偏好、旅游地类型偏好之间的区别。对旅游者行为的现有研究进行回顾,对其相关研究有—个全面的认识,从而确立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最后对旅游客源市场细分进行文献述评。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架构,研究假设,问卷设计以及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是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利用SPSS16.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对游客旅游产品偏好、旅游体验偏好、旅游动机偏好的分析,游客人口统计变量对游客旅游产品偏好、旅游体验偏好、旅游动机偏好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游客旅游行为特征的对比分析,最后进行假设检验。第五部分是结论。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结论,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