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损伤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江西省妇幼保健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足月顺产的产后6周初产妇609例。采用GRRUG法测定产妇盆底肌力,选取II级、III级、IV级肌力患者纳入研究。各级肌力随机分8个组,即锻炼组(A组)、电刺激组(B组)、生物反馈组(C组)、锻炼+电刺激组(AB组)、锻炼+生物反馈组(AC组)、电刺激+生物反馈组(BC组)、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组(ABC组)、对照组(D组)。D组不予治疗,仅给予产后康复的一般指导;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The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questionnaire-short form,ICI-Q-SF)、女性性功能量表(The female sexualfunction inventory,FSFI)调查问卷等调查方式,结合盆底肌电位均值、疲劳度及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elvic organ prolepses quantization,POP-Q)对8组产后6周、产后6个月进行调查和评估。结果:治疗前各组盆底肌电位均值、疲劳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析因方差分析发现盆底肌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三种因素主效应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提高盆底肌电位均值、降低盆肌疲劳度方面存在协同效应(P<0.01),三者联合治疗对降低盆肌疲劳度存在协同效应(P<0.05)。各组治疗前后POP-Q分度均在II度以内,治疗前8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者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2,7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42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42),治疗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024,7个实验组间两两比较P′<0.0024有统计学差异)。各组治疗前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三者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2);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42),各治疗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024)。治疗前各组性生活质量高水平所占比例均为0;性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2);三者联合组与单纯、两两联合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24),其余各治疗组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024)。结论:单纯、联合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均有疗效,三者联合效果最为显著。其中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三者联合治疗具有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