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酸在超临界水中分解的反应机理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生物质在超临界水中气化分解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小分子中间产物甲酸在超临界水中分解的反应机理和反应速率方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作为对整个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制氢过程反应机理研究工作的初步探讨,以便于今后对该制氢技术开展后续的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1+g(3df,2p)基组水平上,对甲酸在超临界水中分解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甲酸在超临界水中分解存在多种可能的反应方式,如单个HCOOH直接气化分解,也可能两个HCOOH结合成二聚体气化分解,还有可能是HCOOH与一个或多个H2O结合后气化分解。针对不同的反应方式,优化得到了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和产物的几何构型,通过频率计算和内禀反应坐标计算进一步确认了过渡态的可靠性,并得到了详细的反应路径。通过计算还得到了不同反应温度时各反应通道的热力学参数,运用传统过渡态理论的反应速率常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了反应通道中各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并确定了两条主反应通道,分别是单向的脱羧反应和可逆的脱羰反应。 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对甲酸在超临界水中分解的反应速率方程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已有的甲酸在超临界水中分解实验的相关实验数据分析后发现,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HCOOH的浓度不断减小,而产物CO2、H2和CO的浓度则不断增大,且CO2和H2的产量大致相等,比CO的量要多很多。另外,利用甲酸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得到了反应温度为380℃和420℃时,甲酸在超临界水中分解反应的速率方程,证明甲酸在超临界水中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然后,通过理论求解HCOOH结合三个H2O形成HCO2H-(H2O)3后分解的动力学方程,得到了反应温度为380℃、420℃时,各个反应时间点对应的甲酸及其分解产物的浓度。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HCOOH的浓度不断减小,而产物CO2、H2的浓度则不断增大,且CO2和H2的产量始终相等;CO的产量则比CO2和H2少很多。通过分析甲酸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得到了反应温度为380℃和420℃时,甲酸在超临界水中分解反应的理论反应速率方程,由该方程可知甲酸在超临界水中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 最后,通过比较由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到的相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方程后发现,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由此认为甲酸在超临界水中分解主要通过HCOOH结合三个H2O形成HCO2H-(H2O)3分解的反应机理进行,甲酸分解反应主要包括脱羧反应和脱羰反应两个反应,其中脱羧反应为主要反应,脱羰反应为次要反应:同时,还确定甲酸在超临界水中的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
其他文献
<正>胡安·唐尼(1940-1993)的回顾展让我们注意到一个艺术家简洁而引人注目的成就。从他21岁离开家乡智利到53岁逝世于纽约,唐尼的艺术涉及几乎所有的媒介,从版画、油画、观
该研究用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的离体和整体试验证明了乳酸细菌和酸奶的免疫调节作用,证明它们具有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显著作用.研究证明,研究中所用乳酸细菌虽然在体外实
伴随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发动机尾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为此,很多国家环保部门相继制订了更为严格的排放法规,并强制要求车辆配备故障自诊断(On-Board Diagnostic,O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乳酸菌是一类"原生性"的、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细菌,在人体肠道内能产生乳酸、乙酸、乳链菌素,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对腹泻消化不良等有一定的疗效,还可促进肠道蠕
GaN是重要的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制备蓝光LED、半导体激光器和高频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了解GaN的表面反应机理,对于提高GaN薄膜生长质量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基于DFT理论的量子化学计算,针对MOVPE生长GaN(0001)-Ga面的吸附和扩散进行研究。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Ga(NH_2)_3、MMG(NH_2)_2、DMGNH_2在理想GaN(0001)表面均以分子形式吸附,每种
该文以粉葛等39种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药用植物为材料,诱导、筛选出18种细胞系.系统地研究了培养基组分、光照等培养条件和前体物对粉葛细胞的生长及次生代谢
该课题以草莓为材料对其在发酵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及发酵动态进行了一些研究.控制发酵工艺条件是提高干红草莓酒质量的关键因素,该文针对草莓发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正交优
该论文重在两种巯基蛋白酶的改性研究.实验采用多种方法钝化豆类(大豆、扁豆、绿豆)中的一种巯基蛋白酶类的抗酶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子,然后着重研究茶多酚对纯化了的大豆胰蛋
苏丹红Ⅰ(SudanI)即1-苯基偶氮-2-萘酚,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脂溶性化工染料,并被证明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禁止作为食品染料添加在食品中。2003年5月,法国从印度进口的红辣椒粉中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