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新闻媒体语篇中的孔子形象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视角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633426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处世原则,而且还塑造着亚洲邻国的文化价值观。近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但在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孔子及儒学在国外的研究相对来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探讨孔子在国外的形象构建,这对于了解外国人是如何审视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批评话语分析(简称 CDA),旨在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以及语篇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表明话语是如何被社会现实塑造同时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现实的。新闻语篇是批评话语研究的重要领域,新闻报道看似客观公正,但其报道内容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意义,以影响大众对特定新闻事件的态度。  有鉴于此,本研究借助Lexis Nexis新闻数据库检索工具,以Confucius和Confucianism为主题检索词,分别从《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和《卫报》中选取与孔子相关的新闻报道为语料自建语料库,并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借助语料库分析软件,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中西方主流新闻媒体对孔子形象的构建。研究以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描写、阐释和解释三个维度对语料展开分析讨论。在文本和话语实践层面,主要通过对关键词、情态动词以及转述动词的使用考察语篇的语言特征;在社会实践层面则是通过对社会文化背景的剖析,揭示新闻语篇所蕴含的深层意识形态原因。  研究表明,中西方主流新闻媒体总体上构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孔子形象,但西方媒体对孔子及儒学的报道存在刻意误读,政治目的明显。首先,就关键词而言,中国媒体构建了十种孔子形象,因而更加全面客观,而西方媒体仅构建了四种孔子形象,并且将其与中国政府的动机紧密联系,相对片面。其次,从情态动词的使用上看,二者都倾向于使用中低值情态动词,各类情态动词主要表达了四种情态,即能力性情态、可能性情态、意愿性情态和义务性情态,西方媒体对孔子和儒学的消极评价主要由语气委婉的情态动词体现。再次,转述动词的选择表明中国媒体倾向于构建孔子的正面形象而西方媒体则伴有否定与偏见,此外消息来源的分布反映出中西方媒体对孔子及儒学在海外传播的关注度不够。最后,对社会实践的分析表明中西方媒体对孔子形象的构建深受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伴随有深层的意识形态原因。  通过探讨中西方媒体语篇对孔子形象的构建,本研究希望读者能够对孔子及儒学在国内外的传播情况有一个总体概观,以便为儒学在国内的复兴以及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约瑟夫·罗特的小说《约伯记》标志着他作为小说家创作方面的转折.作者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吸引读者关注犹太民族和犹太教,是一部较完整体现犹太民族史的作品.小说中,作者以自
著名语言学家Grice及Leech先后提出了言语交谈中双方都应共同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该文根据这两个原则的基本原理具体分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试图探讨小说翻译中再现原作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一些问题.文中大部分例子出自英国小说《呼啸山庄》及其四种汉语译本.再现原作的人物性格塑造是一个包含众
该文共分六章,探讨在不同语境歧义的产生、消除、运用及其翻译.引言阐述了该文的目的,结论重申了该文的主要观点.第一、二、三、四章是该文的核心部分,分别阐述了歧义、语境
在文学评论界,人们倾向于把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这部戏剧看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而该文则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自然主义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这部戏剧的丰富内涵.
英语阅读被看作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然而,尽管师生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外语阅读教学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的问题在于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指导缺
纵观王尔德戏剧的一生,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生平;无论是他在文坛上的巨大成功,还是铁窗之下的羞辱与孤苦,都和他不羁、反叛的花花公子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正是从不同
特丽·坦贝斯特·威廉斯是美国当代作家、自然学家和环境保护家。威廉斯出生并生活在犹他州的熊河鸟类保护区附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丰富体验,以及内华达核试验基地辐射对周
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用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来讨论类比新词的生成和运用.首先,对类比新词进行界定和分类,阐明它是构词和造词的结合以及其中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