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处世原则,而且还塑造着亚洲邻国的文化价值观。近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但在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孔子及儒学在国外的研究相对来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探讨孔子在国外的形象构建,这对于了解外国人是如何审视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批评话语分析(简称 CDA),旨在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以及语篇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表明话语是如何被社会现实塑造同时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现实的。新闻语篇是批评话语研究的重要领域,新闻报道看似客观公正,但其报道内容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意义,以影响大众对特定新闻事件的态度。 有鉴于此,本研究借助Lexis Nexis新闻数据库检索工具,以Confucius和Confucianism为主题检索词,分别从《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和《卫报》中选取与孔子相关的新闻报道为语料自建语料库,并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借助语料库分析软件,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中西方主流新闻媒体对孔子形象的构建。研究以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描写、阐释和解释三个维度对语料展开分析讨论。在文本和话语实践层面,主要通过对关键词、情态动词以及转述动词的使用考察语篇的语言特征;在社会实践层面则是通过对社会文化背景的剖析,揭示新闻语篇所蕴含的深层意识形态原因。 研究表明,中西方主流新闻媒体总体上构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孔子形象,但西方媒体对孔子及儒学的报道存在刻意误读,政治目的明显。首先,就关键词而言,中国媒体构建了十种孔子形象,因而更加全面客观,而西方媒体仅构建了四种孔子形象,并且将其与中国政府的动机紧密联系,相对片面。其次,从情态动词的使用上看,二者都倾向于使用中低值情态动词,各类情态动词主要表达了四种情态,即能力性情态、可能性情态、意愿性情态和义务性情态,西方媒体对孔子和儒学的消极评价主要由语气委婉的情态动词体现。再次,转述动词的选择表明中国媒体倾向于构建孔子的正面形象而西方媒体则伴有否定与偏见,此外消息来源的分布反映出中西方媒体对孔子及儒学在海外传播的关注度不够。最后,对社会实践的分析表明中西方媒体对孔子形象的构建深受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伴随有深层的意识形态原因。 通过探讨中西方媒体语篇对孔子形象的构建,本研究希望读者能够对孔子及儒学在国内外的传播情况有一个总体概观,以便为儒学在国内的复兴以及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