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Grice及Leech先后提出了言语交谈中双方都应共同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该文根据这两个原则的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了汉语中的"拒绝"这一言语行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力图找出汉语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基本特点、规律及理论框架.分析的语料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为对话形式的问卷调查,一为通过观察搜集源于生活的实例,两种材料互为补充.该文所采用的语料实体分为两类:拒绝请求和拒绝给予帮助.语料分析过程中主要考察间接拒绝行为涉及的两个方面:语言形式及其是否违反合作准则.此外,文章分析了拒绝请求和拒绝给予帮助的差异,问卷与自然数据的差异,语言形式与违反合作原则的关系等.通过上述语料的分析,该文得出了下列变量对拒绝方式的影响:场景、社会距离、亲密程度、社会文化及其他社会因素(如年龄、职业、性别等).场景方面:情绪、时间、强迫程度、有无他人在场等因素都可以导致不同的拒绝形式;社会距离方面:在多数情况下,交谈双方之间地位差异、身份区别等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往往起决定作用.亲密程度方面:双方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同样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另外,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影响"拒绝"的言语形式;其他因素方面:老年人之间的拒绝用道歉式表达法,年轻人之间则变化样式较多.性别差异对"拒绝"言语形式的影响较小.最后,该文提出了合作原则所包含的四个准则相互作用的模型以及汉语中表达"拒绝"这一意念时的言语特点与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