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8L1诱导卵巢癌细胞迁移和转移的机制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EPS8L1(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athway substrate 8-like protein 1)基因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底物8的同源类似物,是本课题组在临床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筛选到的高响应基因,它能被多种激酶激活,并参与到肿瘤增殖、迁移、侵袭和化疗耐药的过程中。既往研究提示EPS8L1与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转移密切相关,但其作用机制不明。本课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利用数据库富集EPS8L1的相关通路,研究了 EPS8L1基因对卵巢癌细胞迁移和转移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机制,为验证EPS8L1基因在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及潜在的应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GO聚类和KEGG通路富集,对EPS8L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2.以卵巢癌细胞株SKOV-3为基础、以慢病毒为载体,构建EPS8L1过表达(OE-EPS8L1)和EPS8L1敲低(Sh-EPS8L1)的卵巢癌细胞模型;3.利用Sh-EPS8L1细胞模型进行划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验证EPS8L1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4.采用FITC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Sh-EPS8L1细胞,研究EPS8L1对肌动蛋白形成的影响,并采用ELISA技术对肌动蛋白进行半定量;5.利用EPS8L1敲低的SKOV-3细胞构建裸鼠肺部转移模型,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研究EPS8L1对细胞体内转移和器官定植能力的影响;6.利用数据库GEO、STRING、GEPIA等进行生物信息学挖掘和分析,筛选出与 EPS8L1 密切相关的下游基因-TIAM2(T-cell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2,T 细胞淋巴瘤侵袭转移因子2)。并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PS8L1和TIAM2在OE-EPS8L-和Sh-EPS8L1细胞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7.在EPS8L1和TIAM2敲低的SKOV-3细胞中,给予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刺激后,采用RAC1活性检测实验,探究EPS8L1和TIAM2敲低后对RAC1通路的影响。同时检测MAPK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验证EPS8L1对MAPK通路的影响;给予Sh-EPS8L1细胞PI3K激动剂740Y-P,验证EPS8L1对细胞迁移和转移的作用机制。[结果]1.EPS8L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EPS8L1可通过细胞-胞外基质间的粘附力等影响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EPS8L1主要富集于血管平滑肌收缩、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等信号通路,与细胞的的迁移运动能力密切相关;2.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EPS8L1的敲低可抑制细胞的迁移能力;3.肌动蛋白染色和ELISA实验结果显示,EPS8L1的敲低抑制了细胞肌动蛋白的形成和细胞骨架的重塑。4.裸鼠尾静脉注射GFP荧光标记的Sh-EPS8L1细胞后,肺部定植的肿瘤细胞较少,全身未见明显的转移,EPS8L1的敲低可抑制细胞的转移能力;肺部转移瘤组织的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提示,EPS8L1促进卵巢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转移与其影响MMP-2和MMP-9的表达有关;5.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经过PCR和Western-blot验证后提示,EPS8L1可以调控下游分子TIAM2的表达;6.在EPS8L1敲低时,随着EGF刺激时间的延长,EPS8L1表达增加的同时TIAM2的表达增加;在总RAC1不变的情况下,RAC1-GTP的量随之增多;但TIAM2敲低时,在EGF的刺激下并没有观察到TIAM2和RAC1的激活;7.在EPS8L1敲低时,给予PI3K激活剂740Y-P后,可恢复下游TIAM2的表达水平,但未对EPS8L1的表达和RAC1的活化产生影响;8.Western-blot检测MAPK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提示EPS8L1敲低后P38、Erk、Jnk的磷酸化水平均下降。经EGF刺激后,EPS8L1敲低组细胞中磷酸化水平的P38、Erk、Jnk含量仍然低于Control组;[结论]EPS8L1促进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转移,此功能主要通过胞外信号如EGF刺激后,增强EPS8L1的磷酸化,激活下游TIAM2功能,使其发挥特异性GEF活性,进而激活RAC1-GDP向RAC1-GTP的转化,调节下游MAPK级联信号,这一过程直接影响到细胞骨架重塑,最终促进了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转移。此外,EPS8L1促进卵巢癌细胞迁移和转移的作用可能还与其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MMP2和MMP9)的表达有关。这些结果对于认识EPS8L1基因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寻找卵巢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生物标记物和靶点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民国初年,甘肃文化教育落后,在甘肃省政府与知识分子的努力之下,民众教育在甘肃萌芽,一些民教设施初步设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民众教育作为一项国家强制推行的事业在全国各地展开。甘肃的民众教育事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民众教育馆是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大力推广的事业,是实施民众教育的中心机关。甘肃省民教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27-1931年的初设时期,1932-1936年初步发展时期,19
学位
[目 的]探讨CTP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ALBI评分及NLR预测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短期和长期预后的能力,寻找能够准确判断肝移植患者预后的指标。[方 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接受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的125例终末期肝病患者,统计患者基本资料以及手术前最后一次实验室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肝肾功、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清钠浓度,计
学位
[目 的]通过瞬时弹性成像(FibroTouch,FT)、血清学诊断模型(APRI模型、FIB-4、GPR模型、S指数以及GUCI评分)、肝纤4项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筛选出最具诊断价值的指标,为临床诊断肝纤维化提供经济、实用、无创的诊断依据。[方 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纳入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2019-2022年慢性肝病住院患者,收集患者一般入院资料、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功能
学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创时期,这一时期上承春秋战国之纷乱,下启魏晋隋唐之新风。这一时期,不仅国家体制在重构,个体小家庭也在重构。个体家庭的重构引起家户内部成员结构的变动,也促使家庭政策发生变动。研究秦汉时期家户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汉家户成员构成,了解秦汉家户政策的实施,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社会运行态势的认识,深化对秦汉历史的认知。以往学者研究秦汉家庭多从思维认知层面强调家、户的差异性,而忽视
学位
[目 的]探究云南肺癌患者癌组织相对癌旁正常组织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拷贝数变异情况、患者外周血液相对健康人群外周血液mtDNA拷贝数变异情况,以及影响这两种组织mtDNA拷贝数变异情况的可能因素。[方 法]随机选取于2019-2020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肺癌需进行手术的患者,获取患者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以及术前采集的患者静脉血液。提取癌组织、癌旁正常
学位
在中国古代,赏赐既是赏功酬庸、上报下之功的一种政治行为,同时也具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与王权政治相始终。赏赐成为统治者统驭臣民,实现一定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然而,赏赐并非统治者随心所欲的行为,而是受制于其所处之政治、经济以及潜在于社会的风俗习惯等社会环境,并对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西魏、北周的赏赐承北魏而来,又对隋唐两代的赏赐制度产生重要影响,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处于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后期,西魏、
学位
王云凤是明中期的一位御史,山西和顺人。他历经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与同时代的山西乡党王琼、乔宇并称“河东三凤”。然因过世较早,他在后世的影响远不及后两者,因此也不太为人所知,更是鲜有相关研究。但是,王云凤毕竟是“河东三凤”之一,应属明代山西重要人物的一员。成化到正德时期,王云凤任职经历丰富,在治军治学、与宦官作斗争、修省弥灾,指斥时弊等多方面均有建树,可以说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刘瑾专权时期
学位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整体提升,大学生的收入来源发生改变,消费结构转变为“消费+投资”模式,同时一部分的大学生对创业的关注愈高,还有一大部分的大学生开始资本投资或购买理财产品,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且促使大学生的资金需求日益旺盛。这一群体经济相对独立,消费意识前卫,开始普遍使用线上支付方式,出现了大量线上金融行为,但总体上是单纯的消费者,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差,而且大部分大学生客户缺乏金融风险常识和金融
学位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由制造大国逐渐转型为制造强国,其中集聚发展对提升制造业的质量和竞争力至关重要。因为制造业集聚的实质是结合分工专业化、交通便利性等优点,以此促进制造业发展。另外,制造业集聚所形成的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可以促进创新活动,增强区域竞争力。但是,制造业的过度集聚,不仅会造成资源及能源的大量消耗,而且也会排放相当数量的工业“三废”污染物,限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为此不得不推
学位
唐人的饮食文化与社会生活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学者们试图通过对唐人饮食文化的研究,以探析唐人的社会生活,了解唐代社会的发展情况。由于史料原因,研究者往往将研究的重点较多地聚焦在茶文化与酒文化之上,研究成果颇丰。关于唐代醋及醋文化这一话题研究者们则少有关注,而醋在唐代实则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味调味品,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从饮食文化的角度一笔带过,很少形成系统的、专门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