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探嵇康与《声无哀乐论》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6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这一时期的音乐理论家们一直主张“声有哀乐”,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的乐论观点,并成形于他的音乐理论作品《声无哀乐论》,从此掀起了历史上几千年以来后人们对于“声无哀乐”与“声有哀乐”争论与学习的浪潮……本文是抱以学习的态度探讨、分析音乐家嵇康《声无哀乐论》中所持的“声无哀乐”观点与“声有哀乐”观点之争。分析、探讨了嵇康《声无哀乐论》形成的原因,列举了《声无哀乐论》一文中主要的例证观点。追寻、查找着古人的足迹,忠实地记录了古人带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论文分为四部分:(一)绪论:概述了本论题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声无哀乐”及“声有哀乐”在中国音乐史上产生的重要影响。(二)主体:论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1、嵇康及其音乐思想:介绍了嵇康的生平与主要作品;嵇康的音乐思想及其形成的原因;2、“声无哀乐”与“声有哀乐”:简介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列举了中外历史上持“声无哀乐”与“声有哀乐”有代表性的观点与音乐理论家;概述了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所持“声无哀乐”的几点重要观点并进行学习与分析:(1)音乐的本源问题;(2)关于音乐欣赏中主客体的关系问题;(3)关于音乐是否能“移风易俗”的问题;3、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引出音乐与感情的关系:详述了音乐与感情是有联系的,音乐能够表达人的感情;4、结语:通过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学习与研究,阐述了作者不成熟的观点,尽述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历史意义。
其他文献
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是中国古代太学发展至封建社会顶峰时期的明代首创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它源于明朝初期官吏的不足,并受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人才观的影响而产生。实习历事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思想品德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
受教育权是人人享有的一项社会基本权利。然而,什么是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权利还是义务,抑或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它是何种性质的权利?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其效力如何?受教育权如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写作者情感的表达。但无论写作者如何用力,文字与情感之间还是会留有一些空白的。写作者对文本的留白,往往是不着痕迹的。然而,当我们引领学生发现这些留白
日前,学校中仍然存在岐视差生的现象。有个别教师对班上学习成绩好的优秀学生就特别偏爱,在学习上经常给他们“开小灶”,对其精心培养,而对班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却持厌倦鄙视
密闭取芯以及大量加密调整井实钻显示,渤海SZ油田平面上水淹差异大,平面剩余油动用不均,而现行平面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手段难以满足下一步挖潜需求,基于减缓平面矛盾、释放平面
期刊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是当代科技领域的前沿学科。《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
术后胃瘫是胸腹部恶性肿瘤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尤以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常见[1]。有报道显示恶性肿瘤腹部手术导致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
数学复习中的“练”,是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从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来说,过大运动量的练习,会使学生大脑活动由兴奋转向抑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