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谈到中职生,社会舆论总有种“谈虎色变”的倾向,近来网络上频频曝光的中职生种种不良事件,导致社会对中职生的印象降到了谷底,认为中职生就是一个“道德品质差”的群体。从表面上看,中职生确实表现出许多问题行为,如抽烟、打架、抄袭作业、早恋等,然而问题行为表现是否可以成为评价中职生“道德素质差”的标准?同样,上述问题行为在普通高中生身上也有表现,为何社会舆论对没有对普通高中生形成“道德素质差”的评价?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本文的出发点。本研究认为,要回答上述问题,必须以问题行为的正确分析为前提,因此研究围绕着“中职生问题行为”这一核心从两条主线展开。第一条主线是对中职生问题行为本身的研究。通过调研反映当前中职生普遍的问题行为表现,揭示影响问题行为的各种因素。第二条主线是对中职教师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的探讨。展现中职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的态度、方式和处理后的影响,揭示教师在处理问题行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两条主线分别从学生、教师两个主体出发,为正确分析问题行为提供依据。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辅以定量研究。笔者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在上海市12所中职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中职生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迟到、逃学、旷课、抄袭作业、抽烟、打架、早恋等,典型问题行为包括抄袭他人作业、喝酒、早恋、抽烟、借钱不还、逃学、赌博等。围绕典型问题行为笔者收集了7个案例,基于对案例代表性和资料完整程度两个主要因素的考虑,确定文中呈现的3个问题行为个案:屡禁不止的抽烟事件、因恋爱引起的打架事件和频繁更换男友事件。通过对个案原始资料的分析,笔者确定了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教师对问题行为的处理方式、问题行为的处理效果、教师的态度、教师对问题行为的判断5个分析维度。通过个案分析发现,影响学生问题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心理因素在其中居于重要位置,环境因素也有很大影响。教师通常采用师生谈话、请家长协助教育、处罚或行政处分三种方式处理问题行为,但是不同的个案处理效果不同。中职教师对问题行为的处理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掌握不全面,缺乏对学生心理的了解;缺乏对问题行为的分析;处理方式单一化,缺乏针对性;教师迫于管理的压力进行教育。导致中职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层面看,教师受到经验、对学生刻板印象、对自身身份体认、师生关系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从中职学校的层面看,学校德育侧重于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并将行为规范等同于德育,导致了对德育理解的偏差。学校还将行为规范作为判断学生行为是否属于问题行为的标准,致使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单一。教师和中职学校属于实践层面,而从理论层面上看,德育内涵不清、标准模糊是根本原因。基于对问题行为个案的分析,在借鉴道德教育创新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中职生问题行为分析框架。框架包含心理因素、道德因素、教育因素和附随因素四大方面,附随因素又具体划分为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情境五个部分。中职生问题行为分析框架以一种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中职生问题行为,能够帮助教师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行为,从而为寻找到恰当的处理方式提供依据。在问题行为的处理中,教师除了借助中职生问题行为分析框架这一工具,还应该准确、全面地收集学生信息,消除刻板印象的影响,真正做到“身正为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则要将德育的重点放在真正的道德教育上,从根本上重视道德教育,并在规范学生言行的同时规范教师的言行,使教师确实起到榜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