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

被引量 : 96次 | 上传用户:nen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更是一种有别于工业文明的价值选择。从理论层面来看,生态文明价值观从人类意识形态层面更全面地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了生态文明社会形态所应具备的价值观特征和价值规范标准,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健康发展的根本切入点和着力点。从实践层面来看,生态文明价值观将促进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促使人类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重大变革,不断从生产和消费行为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只有这种价值观被人们所接受和所掌握,并转化为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最终成为公民的自身行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当其冲地重视和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生态道德文化深入人心,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根基。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的迫切问题和复杂体系。在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既要有全局性的战略思考,又要立足当代和当地的实际,有区别有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本文从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现状出发,通过回顾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总结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发展目标等基本理论,从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考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和根本途径,并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对国内外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进行了历史考察,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特点、内容、作用和价值目标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理论根基进行了追溯,从而总结和提出了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基本内容、根本原则、方式方法和具体路径。从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角度,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关注。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固然需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但在根本上必须付诸全体公民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关键所在,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本文认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途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思想层、行政层和实践层。具体来看,思想层包括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提升公民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行政层包括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实践层包括增强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能力和合理引导环境保护组织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在我中华民族,孝道,历来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也是的传统美德之一。古谚道“德为成事之本,而孝为入德之门。”一个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而一个人是
自古希腊开始,语言的意义问题就被哲学家所关注。哲学家们开始探讨意义从何而来,又何以如此,并关注形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探究语言的两千多年里,有关意义的理论不断出现,逐
人类社会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敬畏自然、依附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
目的对100家中医院中风疾病患者的住院费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深入了解中医院中风疾病住院费用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首次对中风疾病按中医、中西医、西医三种不同治疗类别的住
中国左翼文学在其理论批评和文本创作中凸显了鲜明政治本位意识,使得普罗小说文本僭越了纯粹的文学范畴,而力图追求对工农大众的政治启蒙。这样-种政治本位理念背离了五四新
日中同形词指的是,在日中两种语言中均被使用、相互之间存在着借用关系、不考虑简体与繁体字差别的字形相同的汉字词。根据这类词在日中文中所表示的意思是否对应,可以将其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及工作压力也在无形中增大,疲劳因此成为现代人的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疲劳包含体力疲劳及脑力疲劳,表现为四肢倦怠无力、情绪异常、反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是维果茨基短暂的一生中留下的重要理论瑰宝。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维果茨基作品的出版发行,中国也兴起了一股“维果茨基热”,学者们围绕以“最近
教育专家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学生的心智发展,学生不应该再是消极接受知识“灌输”
聚吡咯等一系列具有共轭结构的新型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电荷传输性能,经过适当的掺杂后可获得卓越的导电性。但其特殊的链结构导致了其加工性能差,影响了其应用前景,难于实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