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发展视角下平遥古城信仰建筑区域活化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online2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描述称:“平遥古城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然而,针对此表述中古城“文化”和“宗教”的研究依然存在缺失环节:学界对于历史上平遥古城居民进行信仰活动的建筑空间——信仰建筑的研究并不充分,其总体数量、历史沿革、布局形式、文化特征和现存状况等信息并不完整、清晰。同时,平遥古城目前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过度商业化、区域文脉散失等。
  因此,本论文的目的在于:厘清平遥古城信仰建筑的历史和现存状况,为其保护工作提供完善的资料,并且探索一种以信仰建筑为载体的历史街区活化发展方式。为达到研究目的,论文以遗产资源梳理——遗产特征分析——活化策略制定——活化实例研究四个步骤展开:
  第一步:明晰平遥古城信仰建筑资源的历史与现存情况。通过文献资料挖掘、外业现场调研、内业整理分析,统计并梳理了平遥古城的道教、佛教、儒家、民间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建筑空间的建设背景、遗存数量、历史沿革、位置分布、区域结构、形制功能和保存现状,形成了平遥古城信仰建筑分布图和明细表(第一、二章)。
  第二步:分析平遥古城信仰建筑的形成原因和特征。在明晰了信仰建筑信息的基础上,从定量角度,运用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信仰建筑相关指标间的关系,证明了古城信仰建筑空间的形成受历史、社会、文化和城市结构的综合影响;从定性角度,分析得出了平遥古城信仰建筑空间在宏观、中观、微观三种不同尺度视角下的文化特征(第二章)。信仰建筑遗产资源情况和特征的掌握,有利于把握古城中的区域文脉,制定更为契合的保护和活化发展策略。
  第三步:制定平遥古城信仰建筑区域活化发展策略。为制定最为契合的策略,首先对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的历史街区活化发展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了历史街区活化发展的案例,提出了“古城中的街区”依托载体进行活化的一般性策略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平遥古城的现存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活化原则,拟定了平遥古城信仰建筑区域活化发展策略——街区尺度上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建筑层面进行物质更新和功能转化(第三、四章)。
  第四步:活化发展实例研究。依据平遥的里坊制遗存、城市边界理论和信仰建筑辐射范围,对平遥古城活力欠缺的区域进行划分,选取了亲翰门关帝庙区域、冀氏宗祠区域、火神庙惠泽园区域三处代表性的街区进行活化发展实例研究。在详细分析每个区域历史文脉要素、现存问题和活化潜力的基础上,根据活化原则和策略,设计了以信仰建筑为载体的街区活化发展方案(第五章)。
  信仰建筑蕴含着地域传统文脉和独特的建筑文化,是今天带动区域活化发展的优良载体。本论文探索了一种信仰建筑区域与古城协同活化发展的新模式,成果为平遥古城规划建设、文物保护和城市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为国内外历史城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启示性的案例。
其他文献
轮廓跟踪控制是制造业加工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多轴运动控制任务,如焊接、喷涂、打磨、裁割、雕刻等等,轮廓加工精度是衡量生产质量的关键技术指标之一。目前,集中式或者点对点式的轮廓跟踪控制系统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相关控制器产品往往采用“PC机+运动控制卡”架构,可以实现高精度轮廓跟踪控制。然而,此类运动控制器存在接线复杂、扩展性差、传输受限、互联性差等缺点,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中的数据共享和智能制造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将以太网通信技术引入到多轴运动控制系统中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轮廓跟踪控制问题具有很
恶意检测是预测在线社交网络(OSN)中异常帐户或节点的问题。由于该问题适用于多种任务(例如恶意URL或用户内容分类),因此已引起计算机安全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识别恶意帐户的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研究。但是,常规方法,例如基于规则的统计方法、甚至一般的学习方法,都无法应对用户和数据量不断增长的动态环境。因此,基于用户特征分析来检测恶意内容类型(例如垃圾邮件和恶意软件)的学习模型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专注于恶意帐户分类,主要利用二分类的概念和学习方法。首先,本文收集了广泛的OSN特征数据,包括
人脸识别技术是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领域最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也是近来研究一个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己经有很多人脸识别方法被提出、实验甚至投入实际应用从识别率、计算复杂程度和占用资源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识别方法各有优缺点,如何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避免缺点,是我们的目标。本文重点贡献如下: 1、提出了一种小波变换和特征脸方法相结合的人脸识别方法。利用小波变换对人脸图像进行分解,然后对低频分量和中频平均分量分别运用特征脸分析构造“特征子空间”,并做空间投影分别求得两个分量的相似度矩阵,最后使用它们的加权
随着对聚落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也逐渐增强。当前,社会对古村落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已列入各级名录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而对数量更加庞大、具有不可忽视历史价值的非典型传统村落的研究则寥寥可数。因而,这些村落或面临空心化的威胁,或逐渐被城镇化。平遥具有世界级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研究其周边古村落的历史价值有助于完善平遥县的文化遗产体系。此外,平遥古城的知名度与大量人流也会助力周边古村落的发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对比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构建非典型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化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人居环境的变迁与社会制度的更迭,极其讲究秩序的理性又强调适应性营造,进而创造出丰富的空间类型,成为当下人居环境构建的宝贵的智慧源泉。孝义市传统村落是孝义地区特有的文化遗产,现有“中国传统村落”名号的8个村落拥有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乡土文化的代表,具有厚重的保护价值。孝义市传统村落在多层次存在多样持续的空间分异特征且与之相应的关联动因,与当地深厚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及营造技艺密不可分。
  文章主体由7个部分组成。第一
经济飞速发现的背景下,城市逐步扩张和开发,新的片区不断涌现,作为城市中历史悠久的片区,正处在被人们遗忘和被拆毁的境地。城镇化大潮流下,大量缺乏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建筑被建造,出现相近乏味的城市景观,逐步失去了城市魅力和个性特色。历史片区作为城市本土特色和历史文脉的集合地,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是城市多种功能的集合地。将目光转向历史片区的保护与更新,发掘城市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价值,重新焕发历史片区的魅力与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刻不容缓。
  山西省黎城县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城隍庙历史
近年来,红色旅游在中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从单一的传统革命教育转变为人们大众化、常态化的出游方式,成为了旅游业的新亮点。而中国的农村地区作为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势必因旅游产业的介入而受到影响,红色旅游的开发己成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活化途径。然而在以红色旅游为导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乡村交通闭塞、自身发展条件弱、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不当、乡村基础设施落后、景区服务质量低下等诸多问题,导致红色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空间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性、建设性、旅游性”破坏。因此,在当今乡村振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历史可追溯到上古先秦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晋”,因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山西又有“三晋”之称。晋西的地理域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由于古代的地理域分以水土条件和农耕经济特点为依据,所以晋西、晋北、晋南、晋中、晋东南等地区分别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特征,地域特色鲜明。
  位于山西西部的晋西地区坐落在吕梁山山脉之西,在地理条件上呈现南北条形走向。它占据了黄土高原上沟壑地形的大部地区,地势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多样,复杂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经济发展使得晋西地区人居环境普遍落后,本文
色彩作为城市的肤色,是城市风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城市的长久发展而形成,有机融入整个城市的肌理之中,也塑造着城市形象。城市色彩风貌的个性表达是城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力量运用得当,可以有效提升城市辨识度。目前中国城市依然面临千城一面、缺乏特色的问题。虽然国内大量城市进行了色彩规划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多数城市的规划策略缺乏实效性与可操性,源于实践过程中规划理论与城市空间脱节。
  本文选取太原主城为研究对象,引入并融合城市空间与色彩的相关理论,提出在城市空间逻辑关系的研究下,开展主城色
近年来,中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实现建筑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在中国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既有公共建筑,这些建筑由于建设年代跨度较大,与城市整体景观不协调,而且多数建筑由于使用年久,或多或少存在着能耗水平高、内部空间及环境不舒适、线路管线老化、安全性能较低等问题,这些既有公共建筑不仅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日常使用需求,并且严重违背了建筑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通过对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可改善建筑外部环境,提升内部健康舒适度,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及休闲娱乐水平,让建筑能够更契合城市风貌,凸显城市特色。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