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适宜性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经济与工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城市化进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近些年国内市场房屋开发速度迅猛,城市空间资源日渐紧缩,城市建设模式正在逐渐向城市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方向靠近。而办公建筑往往作为一座城市的象征与标志,对既有办公建筑的改造更新再利用将对城市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山西省作为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代表,在大规模开发城市空间的同时,许多21世纪初左右甚至更早建造的既有办公建筑也开始陆续出现无法满足现代办公需求的问题。山西省政府对于既有办公建筑的改造工作十分重视。近年来,山西省政府及其各市级政府所发表的相关文件及工作意见中,对于既有办公建筑的处理提出严防大拆大建、因地制宜进行适宜性改造的新要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面对山西省纷繁复杂的既有办公建筑改造工作,经常会发生诸如保护性破坏的例子,这主要体现出当代适宜性改造技术策略的缺失。如何采取合理、适宜、针对性强的改造技术策略,以便更加科学地指导改造工作有序进行,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全文首先对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明确地提出了以既有办公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在城市化大背景下所暴露出的问题。并且通过文献调查与实际走访调研的方式,对以山西省为背景的既有办公建筑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梳理与总结。其次为了避免盲目无目的性的改造与修复,而是采取科学合理的适宜性改造技术策略,本文建立了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性能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对现有资料的综合整理,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法构建评价模型,得到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性能各方面适宜性量化评价结果,通过分析结果从而得出既有办公建筑急需修复改造的重点方面,并为改造技术的运用提供支撑。
  针对评价结果的分析研究,本文提出相对应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的改造技术运用,从场地布局、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可再生能源五大层面详细分析适宜性改造技术特征,并对相应技术策略进行总结。最后以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案例,分析总结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改造技术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改进方法。
  本文希望通过上述研究,帮助进行既有办公建筑改造的决策者、管理者以及相关设计人员对改造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楚和系统的了解,为山西省乃至全国既有办公建筑的修缮、改造与更新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也为山西省的城市建设增添一份力量。
其他文献
随着对聚落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也逐渐增强。当前,社会对古村落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已列入各级名录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而对数量更加庞大、具有不可忽视历史价值的非典型传统村落的研究则寥寥可数。因而,这些村落或面临空心化的威胁,或逐渐被城镇化。平遥具有世界级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研究其周边古村落的历史价值有助于完善平遥县的文化遗产体系。此外,平遥古城的知名度与大量人流也会助力周边古村落的发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对比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构建非典型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化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人居环境的变迁与社会制度的更迭,极其讲究秩序的理性又强调适应性营造,进而创造出丰富的空间类型,成为当下人居环境构建的宝贵的智慧源泉。孝义市传统村落是孝义地区特有的文化遗产,现有“中国传统村落”名号的8个村落拥有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乡土文化的代表,具有厚重的保护价值。孝义市传统村落在多层次存在多样持续的空间分异特征且与之相应的关联动因,与当地深厚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及营造技艺密不可分。
  文章主体由7个部分组成。第一
经济飞速发现的背景下,城市逐步扩张和开发,新的片区不断涌现,作为城市中历史悠久的片区,正处在被人们遗忘和被拆毁的境地。城镇化大潮流下,大量缺乏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建筑被建造,出现相近乏味的城市景观,逐步失去了城市魅力和个性特色。历史片区作为城市本土特色和历史文脉的集合地,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是城市多种功能的集合地。将目光转向历史片区的保护与更新,发掘城市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价值,重新焕发历史片区的魅力与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刻不容缓。
  山西省黎城县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城隍庙历史
近年来,红色旅游在中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从单一的传统革命教育转变为人们大众化、常态化的出游方式,成为了旅游业的新亮点。而中国的农村地区作为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势必因旅游产业的介入而受到影响,红色旅游的开发己成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活化途径。然而在以红色旅游为导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乡村交通闭塞、自身发展条件弱、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不当、乡村基础设施落后、景区服务质量低下等诸多问题,导致红色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空间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性、建设性、旅游性”破坏。因此,在当今乡村振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历史可追溯到上古先秦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晋”,因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山西又有“三晋”之称。晋西的地理域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由于古代的地理域分以水土条件和农耕经济特点为依据,所以晋西、晋北、晋南、晋中、晋东南等地区分别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特征,地域特色鲜明。
  位于山西西部的晋西地区坐落在吕梁山山脉之西,在地理条件上呈现南北条形走向。它占据了黄土高原上沟壑地形的大部地区,地势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多样,复杂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经济发展使得晋西地区人居环境普遍落后,本文
色彩作为城市的肤色,是城市风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城市的长久发展而形成,有机融入整个城市的肌理之中,也塑造着城市形象。城市色彩风貌的个性表达是城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力量运用得当,可以有效提升城市辨识度。目前中国城市依然面临千城一面、缺乏特色的问题。虽然国内大量城市进行了色彩规划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多数城市的规划策略缺乏实效性与可操性,源于实践过程中规划理论与城市空间脱节。
  本文选取太原主城为研究对象,引入并融合城市空间与色彩的相关理论,提出在城市空间逻辑关系的研究下,开展主城色
近年来,中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实现建筑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在中国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既有公共建筑,这些建筑由于建设年代跨度较大,与城市整体景观不协调,而且多数建筑由于使用年久,或多或少存在着能耗水平高、内部空间及环境不舒适、线路管线老化、安全性能较低等问题,这些既有公共建筑不仅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日常使用需求,并且严重违背了建筑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通过对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可改善建筑外部环境,提升内部健康舒适度,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及休闲娱乐水平,让建筑能够更契合城市风貌,凸显城市特色。在这种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描述称:“平遥古城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然而,针对此表述中古城“文化”和“宗教”的研究依然存在缺失环节:学界对于历史上平遥古城居民进行信仰活动的建筑空间——信仰建筑的研究并不充分,其总体数量、历史沿革、布局形式、文化特征和现存状况等信息并不完整、清晰。同时,平遥古城目前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过度商业化、区域文脉散失等。
随着国内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重大灾害威胁居民安定生活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挑战之一。防灾绿地空间在城市中承担了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物理功能等综合功能,其防灾避难功能体现在大型城市灾害发生时,在整个城市的综合防灾体系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城市绿地承担防灾避难功能由美国幵始,日本受其影响后在城市防灾公园的研究成效突出,是国内外防灾公园建设模范。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国内便幵始意识到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难作用并重点关注了防灾绿地的建设,而关于如何完善城市防灾避难绿地体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山西位于中国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历史传承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中国社会正处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转型时期,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瓦解,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尤为重要。以血缘为纽带的村落通常具有良好的社会结构,血缘作为介质,村民形成了以宗族——家庭为主的社会纽带,以血缘为基础衍生的宗族观念和邻里关系与普通村落有着很大差异。宗族是村落中最原始和本质的社会组织,与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时空耦合关系,具有独特的空间和文化特征。
  本文以山西省原平市中阳乡大阳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