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金文文学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xiong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文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调。若只是将其当做史料文献、只注重对其字词的释读,这不免会对先秦文学思想体系的研究造成一定的空缺。青铜器分区域研究已逐渐成为青铜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以行政区域为划分标准对金文的文学思想进行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山东地区受中原文化、东夷土著文化的多重影响,有着鲜活的文化生命力,山东地区的金文在数量上较为可观,并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内涵以及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值得被关注。本文主要从山东金文的思想内容和文学性两大主体出发,在前人优秀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山东金文文学思想进行研究。
  本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山东金文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主要是通过分析山东地区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地域分布情况,结合考古挖掘成果,探析山东地区自古以来的文化建构过程和情况。山东地区有较为优越的土著文明,从石器时代开始就蓬勃发展,随着商人东进争夺资源和土地,商族与山东东部的莱夷产生冲突,由此也产生了文化的交融,所出土青铜器的铸造时间由西向东逐渐靠后,早商时期的器物目前最远只在济南一带被发现,晚商后胶东地区的青铜器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由此可见中原文化进入东夷地区的路径,也由此可知山东地区不是文化的荒漠也非文化的孤岛,在此地区产生的文学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既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又有中原文化的影子。
  第二章主要是按照金文内容对山东金文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分为“宴飨宾客”“戎事与狩猎”“政事和家史”“诉讼”“统一度量衡”“兵器题铭”等六类,并进行了相应的举例分析。除了最后两类,其他四类有两个共同的内容即祷祈祝嘏和祭奠父祖。通过对山东金文内容的分析,探讨了其背后隐藏的文化风俗习惯,分别对其中的“长寿意识”“重诚守信”“婚姻习俗”以及“尚武之风”进行了引证分析。
  第三章分析了山东金文中体现的人物品评观,以先秦十分受到重视的“文”与“德”作为核心范畴,分别从国家、家族、个人层面对人物审美品评标准进行探讨,这些人物品评观点符合统治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统治理念,并且在文学创作和评论中受到强化,不再局限于上层贵族内部,而是扩大了范围,由最初的道德审美批评发展到文艺理论、由人物品评发展到文学批评,以“文”为核心的周代重德观念从人物品行的判断标准层面逐渐渗透和衍生到了诗歌、文赋等文学领域。
  第四章主要是从叙事要素和叙事特点出发分析了山东金文中的叙事技巧。青铜器铭文扩大了叙事规模,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叙事文体,叙事性有所增强,具有丰富的叙事要素。山东金文所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历史信息,其文字传递出来了在记录信息时不可避免流露出来的叙事方法和技巧,可从中得以窥见对后世叙事散文书写的影响。
  第五章主要是分析了山东金文中的抒情意识,叙事与抒情本来便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山东金文中的抒情意识的体现也是多方面的,虽然其称美不称恶的体例使得金文中的抒情多为赞美、崇敬之情,但是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叙事背景,就算是同类型情感在表达上也会有所区别,本文分别分析了对君王功德的赞美之情、对臣子尽忠职守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先祖的崇孝之情。同时山东金文具有韵散结合的特征,在分析了其用语和句式结构上“诗”化的特点之基础上,发现其有一定的自觉审美意识和抒情意识。
其他文献
饥饿是人类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同时也是文学中的重要主题,中国文学中留下了大量有关饥饿书写的作品。从杜甫的诗歌《三吏》中对下层人民饥饿状况的描述到现代路翎的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中对穷苦人民人生艰辛的感叹,饥饿书写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在新时期文学小说创作中,作家们继承了中国文学饥饿书写的传统,在饥饿的书写方式及其主旨上都有了新的拓展,其中的代表是张贤亮。张贤亮的小说书写了极端环境中的饥饿现象与饥饿体验,其笔下富有个人化的饥饿叙事与纪实性的饥饿书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论文主要分为
摘 要: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微博凭借其显著的平民化与创新性信息交互方式,产生着核裂变的传播效果,随着"微博热"的兴起,微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而各大院校也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作为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以及学校进行对外宣传的工具。本文以西北大学110年校庆的校园官方微博为样本,分析校园微博在校庆这一学校重大活动中传播的特点以及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校
期刊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转折复句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对于留学生来说也是学习的难点部分。本文以泰国、越南、缅甸等东南亚留学生为对象研究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习得情况,主要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书面作文为语料,以转折复句标志词为依托考察有标转折复句整体使用情况、具体使用情况以及重点分析偏误情况。本文从整体到局部,全面系统地分析留学生习得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特点,并以此总结出适合的教学建议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针对性教学提供帮助。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概述研究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现状,明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尤其到了19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在乡村,无论物质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发了诸多作家的思考,产生了大量书写农村变革的文学作品。通过研究作品的叙事模式,不仅可以看出作家们对农村变革的态度以及作品的价值取向,对农村变革题材小说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对变革这一重要的社会问题产生新的观察角度。
  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1990年代以来农村变革题材小
学界对罗田等黄冈地区的方言归属没有统一定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官话——江淮官话——黄孝片”;二是“江淮官话——黄孝片次方言”;三是“官话——黄孝片次方言”。三里畈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之前人对整个罗田地区方言语音的单点研究相较有限,所进行的语音调查更不曾涉及到罗田县下辖的三里畈镇方言的语音系统。因而,本文选取三里畈方言语音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填补罗田方言语音研究上的空白,为罗田乃至黄孝地区语音等相关研究提供语料和参考。罗田历史上属楚地,但离中原不远,中古以后方言内部演变规律与官话方言基本一致。包括三里
宋濂作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以散文创作闻名,是以他的散文成就与文论思想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关于他的诗歌创作及其诗论的价值则挖掘较少,诗文研究的不平衡性导致宋濂整体研究风貌残缺。其实,宋濂少时即以诗才扬名,经吴莱、黄溍、柳贯三位老师教导,在诗歌创作上用力颇深,又因宋濂前后诗歌创作的轨迹有明显变化,因此,研究宋濂的诗歌可以展现出他的心态变化与元明之际的诗风转变。
  本文采用文史互证、文艺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宋濂诗歌文本,结合其诗歌理论,考察宋濂诗歌的创作经历、思想转变,以意逆志、知人论
杜光庭志怪小说主要有《录异记》、《墉城集仙录》、《仙传拾遗》、《神仙感遇传》等。这些书均成书於晚唐五代,且口语化程度较高,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近代汉语的面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分为正文、结语两大部分。正文由三大章节构成,分别是绪论、杜光庭志怪小说词汇的特点、杜光庭志怪小说词汇与近代辞书编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杜光庭及其志怪小说的基本情况、研究现状、版本及本文的版本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杜光庭志怪小说的特点,即丰富的道教词汇、少量的佛教词汇、庞杂的方俗口语词等。第三章为
北村是中国大陆少有的公开其基督教信仰的作家。他自先锋小说转型后的“神性写作”曾在文坛上引起极大反响,并引发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创作的研究。在创作过程中,他习惯于以信仰为旗帜,用小说书写基督教文化,并借此抒发对“终极关怀”的思考。因此,他在小说作品中构建的空间往往兼具现实意义和神学想象,呈现出丰富的隐喻内涵。
  通读北村全部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在小说中分别构建了“乡村”、“城市”和“乐园”三个以《圣经》为原型的隐喻性空间。由于北村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圣经》中的U型模式展开空间书写。在这种
唐代文人一直对建安文学大加赞赏、多有学习,唐代文人对于建安文学的接受是广泛且深刻的,不管是矫正柔弱浮华齐梁余风的文学批评,还是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创作,建安文学都给予了唐代文人诗歌创作的可学之处。唐人论建安时期的文学,主要集中于三曹和七子,对于他们的诗作也多有评价以及效仿。王粲作为建安七子之一,文学史地位突出,他的文赋是汉末抒情小赋的代表,他的诗作体现着“汉魏风骨”的精神,在对建安文学风格整体推崇和接受的大前提下,唐人对王粲个人也是颇为关注。本文以唐代诗歌和王粲为研究对象,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对唐人
《管窥龙鳞》是美国人乔治·贝西尔书写的一部旨在管窥和认知中国文化的见闻心影录。作者以20世纪30年代旅居重庆三载的生活体验为题材,从医生兼传教士的身份视角,通过城貌、人貌和文貌三个向度,审视和展现了民国时期重庆这座东方内地城市的山川形胜、气候物象、市井生活、民风野趣等知识,勾勒出了特定时空维度下“民国重庆”的总体形象轮廓,从而构成了近代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史上的特色一笔。
  本文选取《管窥龙鳞》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与方法,并糅合符号学与叙事学等相关知识,透过“文本之外”和“文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