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以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耳穴揿针治疗方案对偏头痛患者症状缓解程度的影响,包括头痛的VAS评分、发生次数、头痛程度等,为耳针治疗偏头痛提供临床证据,为进一步探讨耳针在偏头痛的中运用规律奠定研究基础。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在基础药物治疗上,所有入组患者每周进行2次约诊治疗,治疗组给予耳穴揿针治疗,对照组给予耳穴假揿针治疗,其中周一取穴组1(双侧神门、交感、皮质下),周四取穴组2(双侧内分泌、肝、肾、心),连续治疗4周,共计8次,两组各40例。本次观察指标包括头痛次数、现有疼痛强度评定分级(PP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分级指数(PRI),耳针相关安全性评价与该疗法的认可度。结果:1.ITT分析集以及PP分析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结束时和第8周,治疗组患者头痛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在第12以及16周,两组患者的头痛VAS评分没有差异。治疗组各时段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4<0.01,P8<0.01,P12=0.041<0.05,P16=0.049<0.05)。对照组仅在治疗结束时和第8周有差异(P4<0.01,P8=0.032<0.05,P12=0.051>0.05,P16=0.083>0.05)。2.在4周疗程结束时,经耳穴干预后两组的头痛次数均有所减少,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4<0.05);在第5-8周以及第9-12周两个时间段内,患者头痛次数减少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统计结果有差异(P8、P 12<0.05)。在第13-16周时,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意义(P16>0.05)。3.经ITT分析集统计分析与PP分析集统计分析,两种结果均显示治疗结束时、第8周两组患者的现有头痛强度得到改善。至12、16周,两组患者目前头痛强度没有明显改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在入组第4周,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揿针耳穴治疗后PRI的感觉项、情感项以及总分方面均优于耳穴假揿针组,且P<0.05;在第8周,情感项以及总分方面,耳穴揿针治疗均优于耳穴假揿针治疗(P<0.05),第12周,PP集仅显示,两组情感项有差异(P<0.05);而到第16周,两组PRI各项均无差异(P>0.05)。5.研究结束后6个月,随访入组患者,两组相比患者在接受揿针耳穴治疗后满意度更好(P=0.045<0.05)。结论:耳穴揿针治疗在改善偏头痛患者疼痛程度的VAS评分,减少头痛发生次数以及降低患者现有头痛强度等方面具有临床治疗意义,且本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好,受到受试者的一定认可与接受,此方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