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抗性细菌在食品中的来源、传播扩散及生态风险

来源 :2016上海市食品学会年会暨上海市“食品·创新·绿色·共享”研究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k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首先诱导动物体内产生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从而加速了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细菌间的传播扩散,从而加速了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细菌间的传播扩散。本文系统地阐述了ARGs和ARB(antibiotic resistance bateria, ARB)在水产品中及其相关环境中的污染来源、传播途径与分布状况。指出医用抗生素、农林牧渔用抗生素和企业废水中的抗生素是其主要污染来源。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改变了水生微生物菌群,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结合国内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形势下我国开展针对环境中ARB研究的必要性,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科学领域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通过两个科学分支核磁共振波谱法和磁共振成像在食品科学领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本综述介绍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在食品研究中采用的几种方法,重点介绍了通过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无损检测食品中的几种常见成分(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对食品品质进行分析,并展望了该技术在未来食品、生物医学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以秘鲁鱿鱼丝为研究对象,分离其在常温贮藏中的所有细菌及霉菌,将其接种到氧化三甲胺(TMAO)体外模拟体系进行培养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甲醛含量的变化.将其能分解氧化三甲胺产生甲醛的菌株分离纯化后,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进行鉴定.将菌反接种到鱿鱼丝及其提取液中检验所分离菌对鱿鱼丝甲醛产生的影响.结果 表明:秘鲁鱿鱼丝在储藏过程中共分离出110株细菌及5株霉菌.其中能分解氧化三甲胺产生甲醛的菌
供需网理念可以帮助解决可追溯系统构建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成本问题,而成本是决定可追溯系统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供需网通过可追溯系统的成本构建要素和影响交易成本要素之间的联系,来解决成本的优化问题,从而推动可追溯系统在我国的实施。
研究了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改性材料与日本产PP菌菇保鲜膜,共五种包装薄膜用于生鲜金针菇的保鲜试验对比.五种包装薄膜分别为NSPE海纳、NSPE兰天、日本产菌菇保鲜膜、CP45Y和CP45F,保鲜试验中研究测试了金针菇贮藏期的色泽、失重率、相对电导率、可溶性固形物、菌落总数、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结果 表明,五种包装薄膜保鲜效果从好到差依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 ed Raman scattering,SERS)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是一种颇具潜力的痕量分析技术.SERS检测的关键在于制备出稳定性高、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的活性基底,从而实现痕量物质的定量分析.本文综述了SERS活性基底的发展和SERS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并提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市场上通过向鱿鱼中添加甲醛来维持外部色泽和延长保质期的情况频繁发生,本研究基于电子鼻建立一种快速定量检测鱿鱼中甲醛的方法,以期达到对大量样本进行快速筛查的目的.首先,根据国标(SC/T3025-2006)构建并优化甲醛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然后,通过电子鼻分析不同甲醛含量鱿鱼整体风味轮廓差异,并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验证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紧接采用多种数据处理模
油炸食品是我国常见的一类具有特殊风味和酥脆口感的食品。其金黄的色泽和独特的风味受到了大量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其含油量高以及高温油炸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而令部分人望而却步。本文主要论述了目前我国的油炸加工工艺以及最新进展,介绍了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的形成途径,危害性和检测方法,同时讨论了影响油炸食品中AG
酸性电解水(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AEW)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非热杀菌保鲜技术,具有低pH、高氧化还原电位(ORP)和一定浓度的有效氯(ACC)的特性。与传统的杀菌技术相比,酸性电解水以其极佳的安全性能,显著的杀菌效果引起了各行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针对酸性电解水对食品工业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杀灭效果及杀菌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酸性电解水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对虾急性肝胰脏坏死症(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2009年首次在中国爆发,之后越南(2010),马来西亚(2011),泰国(2012)和墨西哥(2013)菲律宾(2015)等地接连发生。这种疾病致使全球对虾养殖业每年损失近10亿美元,严重影响对虾产业发展。目前公认的病原是副溶血性弧菌变种,因其含有表达PirA和PirB毒素的质粒而具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菌,该菌是一种人畜共患菌,在水产养殖及临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日益增强,其耐药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会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1],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同时,副溶血性弧菌是由水产品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致病菌,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比例高、危害大。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本文概述了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性、耐药机制及安全性评价,以便于更好地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