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flower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日利亚中小学实施问题导向式的公民教育后,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培养了儿童的适应能力,使儿童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儿童形成了对他人、对多元文化、对历史的理解力.同时,尼日利亚的公民教育也受到了政治、家长、教师、学校资源等各方面的干扰与限制.
其他文献
公民教育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公民教育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现代的西方公民教育强调培养积极参与的、有影响力的公民;而在我国由于有着很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基本谈不上有正规的公民教育,主要是培养"顺民"的教育.强调道德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记忆民族兴亡的重要,很少谈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问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相契合过程中,公民教育成为理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全面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对于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凡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在公民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公民教育的实效性不高也是事实.本文着重从对公民教育的认识、公民教育的内容、公民教育的方法以及公对公民教育的研究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粗浅意见,力图对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通识教育思想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源头上分析,通识教育思想应该定位于使人通过广博知识的学习,获得精神的整全发展,它是对人本身以及人与外界合理关系的教育.通识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教育的应试化取向和功利化取向,它们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心智发展,并可能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带来不利.所以,当前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应突出公民教育的制高点,着重从涵养人的德性、激发人的好奇心和培养人的责任感三个方面入手.
本文解析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分析了传统德育的社会背景。本文介绍应构建整体性的教育理念,重视公民教育实施过程中家庭的重要作用,营造和谐、持续、共生的社会环境。
中小学是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基础阶段,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学会做人、做事和交往,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推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寓"尊重"内涵渗透于公德细则行为之中,通过序列班会、特色课程、社团活动、激励性评价等多种途径,营造"尊重"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让公德行为细则渐渐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濡染其德性,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打下基础.
教师公民意识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教师作为一名公民所具有的公民意识,但是目前教育界对教师公民意识的研究甚少,特别是对普通中学与普通小学教师公民意识的比较研究不够.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广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从横向角度来说,普通中学教师在公民身份认同、公民权利意识、社会公德方面的意识水平比普通小学教师略高,在公民国家意识、公民义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方面比普通小学教师略差;从纵向角度
更美好生活社会是公民社会.在公民社会,人们过上了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最值得珍视的真正的政治生活,它的政权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每个人享有平等的自由,其法律是从人性出发、并维护人性的,人们在道德上普遍自律.公民社会建设离不开对国人的公民素质培养,离不开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注重的是普世价值教育.普世价值要成为教育崇尚、追求的价值,须克服相对主义的文化认识论和不以"中国特色"抵制普世价t.公民教育要从顺民教
受多元文化影响,学校公民教育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了对文化根基的建立、产生了应对多元文化的主动性观念、有意识的激发学生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此同时,伴随着多元文化的出现,我国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使我国的学校公民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公民教育试着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来解决我国学
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相契合过程中,公民教育成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要领域.本文旨在概括梳理当代国内外学者关于公民教育思潮或观点,以期对我国公民教育研究提供指导性思路与突破,并对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文章从公民及公民意识的相关问题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实证调查和分析了当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在公民身份认同、公民国家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六个维度的公民意识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公民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国家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较强;权利与义务意识及民主法治意识不高;另外,绝大部分教师将影响教师公民意识的主要因素归结于经济因素、道德因素和法制的健全性.据此,本文从社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