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桐城派的八大家散文评点研究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全国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hoeni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点唐宋八大家散文是桐城派主要文学活动之一。刘大櫆使评点成为一门独立学问,为文章注入了“道逸”的审美理想。姚范则转而推崇“雄奇”,并将辞章与学问结合,提供了“以经史治文学”的路径,开创了桐城派评注传统。姚鼐所评不多,但在前二人基础上建成了桐城文章传统、评点传统、文论传统与学术传统,于桐城派开创的意义重大。整体来说,早期桐城评点发生了由审美而问学的承变。之所以这样的变化,与他们对明代唐宋派文论的反思、清中期时文写作的对抗有关。刘氏是继承多于批判,姚鼐则更多的是在反思整个散文写作与评点传统的基础上,批判和抑制纯审美的旧传统,建构与推出审美、学问相结合的新体系。
其他文献
重视声色,是桐城派文论的重要传统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大多关注“声”,忽略了“色”。其实,在桐城派文论中,声与色都是文章要素,二者紧密相连。尽管它们都属于文之粗处,但却是文章精妙所在。声、色的基础都是字句,文之能事,尽在于斯。桐城派文人大多强调炼字造句,提出诸多富有价值的见解,由此丰富了声色论的相关内容。字句离不开设色,在此问题上,桐城派文人推崇浓淡相称、本色至上的审美理想。总之,声色论是桐城
清季西学东渐,历史观发生近代转向。唯物史观成为中国史学主流之前,由生物进化论而来的社会进化史观一度蔚为壮观,成为史学著述的指导思想。桐城文法之下严复译介的社会进化史观一时影响广泛而又深远,首先是严复的学术知音夏曾佑严译进化史观重新解读中国古代史,并从撰著中国历史教科书开始,试图从历史教材上阐述社会进化史观。而受严译进化论影响的今文经学家梁启超、古文经学家章太炎等都有利用进化史观编写中国通史的想法,
会议
“忆语体”散文突破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观,描写琐碎的家庭生活,大胆摹写闺房情事,感情真挚缠绵,在自然之美和个人生活的意趣中体悟自己的情感价值。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回归。笔者将着重从其叙述视角的选择论述这类文章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性,即关注和肯定人的世俗之情,尽情释放自我的天真性灵。
顾贞观在其编纂的《古文选略》中以“元末习气”批评元末古文,不仅批判了元末古文因理学因素的强化造成的模拟剽窃、缺乏生气的弊病,同时也批评了抒写个人性情所带来的脱离现实、缺乏高尚旨趣的问题。顾贞观围绕“醇雅”,以“元末习气”为纲从反面对元末古文作了一次批判总结,他的《古文选略》不仅是清初编选、批评元末古文的先导者,其以“元末习气”批评元末古文更进入清代批评元末诗歌的官方批评话语体系中,开启了清代编选、
清代教育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岭南地区儒学、书院建设较为兴盛,由此涌现了大量学记文章。清王朝国力由盛转衰,其书院教育官学化、儒学教育渐趋空疏,晚清新学兴起,这些都影响了岭南地区学记之内容书写。岭南地区学记文随着世风而嬗变,骈散兼用,由醇雅到博学再到直笔而书,呈现出时代性特征。
会议
清代浙东学派《论语》诠释既受时代熏染,又有自身特色。关于清代浙东学派《论语》诠释嬗变路径,它整体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关于清代浙东学派《论语》诠释内容,刘宗周《论语学案》偏重义理,宋明兼采,心理融通。黄宗羲亦重义理,并延续了《论语学案》对心的重视。全祖望对宋儒颇有微词,且重心在于考据。章学诚则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义理。黄式三《论语后案》不拘汉宋,考据与义理并重,体现出集大成的特色。关于清代浙东
骈散关系是清代文学批评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重骈观念虽然长期居于下位,但不容忽视。自清中期阮元提倡骈文正宗说,重散轻骈的整体态势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持重骈取向的论家没有沿着这条道路迈进。本文考察道成时期重骈的批评理论,认为论家主要提供了三种思路。文体源流方面,在先秦文中寻找范例以证明骈偶起源之古,以唐文为依据、与政治话语作联结以表明骈体地位之尊。文体特性方面,强调骈体文博学、重情的特质,这与文家以
《三国演义》具有气势恢宏的末世政治典型型态,这也是其能成为历史演义小说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简单来说:其末世政治典型型态主要是:一、最为经典的宫廷斗争案例——宦官专权与外戚摄政之争;二、镇压农民起义的经典案例——镇压黄巾军;三、军阀割据和混战的经典案例——汉末混战与社会动荡。
《续哀江南赋》是一篇到目前为止没有受到学界所关注的赋作。此赋不仅抒写了清初明遗民的黍离之悲、衣冠易制之痛,以及明王朝覆亡后从王孙公子、孤臣烈士到普通妇女各色人物的悲剧命运或不幸,极为深广地展现了明王朝以及弘光小朝廷覆亡的历史,而且对南明弘光小朝廷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即祸起萧墙的内部纷争,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与平庸。这实际上是以赋写史,抒写了明清易代的灾难记忆、心灵创伤,时事与亡国之痛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