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檄文与令文之散文功用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全国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c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演义》具有气势恢宏的末世政治典型型态,这也是其能成为历史演义小说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简单来说:其末世政治典型型态主要是:一、最为经典的宫廷斗争案例——宦官专权与外戚摄政之争;二、镇压农民起义的经典案例——镇压黄巾军;三、军阀割据和混战的经典案例——汉末混战与社会动荡。
其他文献
明清时期,文学理论由辨体而趋于诗文互渗乃至诗文"一体".桐城派虽亦重辨体而反对其他文体渗入古文,但由于该派文士诗文并擅,故"诗文一理"的主张成为共识.公安派及袁枚性灵诗学利用儒家诗学理论的漏洞,提倡书写私生活的情趣;桐城派则以古文之"道"革弊,注重诗人道德境界的升华.鉴于宋代以降俚俗化及神韵诗学带来的诗风靡弱之病,桐城派借用"文以气为主"的传统,以逆折、顿挫、横截诸种古文笔法造气以救之,易诗歌平顺之风为雄直之气.面对俗化倾向及格调派粗豪的弊端,桐城派以诗之神韵入古文,于是古文亦倡"神为主".桐城派打通诗文
方苞的京城交游,对其一代宗师地位的确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前后长达五十年左右时间里,方苞通过与徐乾学士人群体的交游,确立学术志业;通过李光地等贵人相助,完成由学而仕的转变;通过满族高层仕宦群体的权力加持,实现由文学侍从而学林卿相的跨越。正是由于京城学术仕宦群体的持续助力与推尊,方苞亦勤勉励行,因势而起,确立一代宗师的地位。考察方苞宗师地位确立的动态过程,可以揭示并检讨清代学术宗师的生成机制。
重视声色,是桐城派文论的重要传统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大多关注“声”,忽略了“色”。其实,在桐城派文论中,声与色都是文章要素,二者紧密相连。尽管它们都属于文之粗处,但却是文章精妙所在。声、色的基础都是字句,文之能事,尽在于斯。桐城派文人大多强调炼字造句,提出诸多富有价值的见解,由此丰富了声色论的相关内容。字句离不开设色,在此问题上,桐城派文人推崇浓淡相称、本色至上的审美理想。总之,声色论是桐城
清季西学东渐,历史观发生近代转向。唯物史观成为中国史学主流之前,由生物进化论而来的社会进化史观一度蔚为壮观,成为史学著述的指导思想。桐城文法之下严复译介的社会进化史观一时影响广泛而又深远,首先是严复的学术知音夏曾佑严译进化史观重新解读中国古代史,并从撰著中国历史教科书开始,试图从历史教材上阐述社会进化史观。而受严译进化论影响的今文经学家梁启超、古文经学家章太炎等都有利用进化史观编写中国通史的想法,
会议
“忆语体”散文突破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观,描写琐碎的家庭生活,大胆摹写闺房情事,感情真挚缠绵,在自然之美和个人生活的意趣中体悟自己的情感价值。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回归。笔者将着重从其叙述视角的选择论述这类文章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性,即关注和肯定人的世俗之情,尽情释放自我的天真性灵。
顾贞观在其编纂的《古文选略》中以“元末习气”批评元末古文,不仅批判了元末古文因理学因素的强化造成的模拟剽窃、缺乏生气的弊病,同时也批评了抒写个人性情所带来的脱离现实、缺乏高尚旨趣的问题。顾贞观围绕“醇雅”,以“元末习气”为纲从反面对元末古文作了一次批判总结,他的《古文选略》不仅是清初编选、批评元末古文的先导者,其以“元末习气”批评元末古文更进入清代批评元末诗歌的官方批评话语体系中,开启了清代编选、
清代教育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岭南地区儒学、书院建设较为兴盛,由此涌现了大量学记文章。清王朝国力由盛转衰,其书院教育官学化、儒学教育渐趋空疏,晚清新学兴起,这些都影响了岭南地区学记之内容书写。岭南地区学记文随着世风而嬗变,骈散兼用,由醇雅到博学再到直笔而书,呈现出时代性特征。
会议
清代浙东学派《论语》诠释既受时代熏染,又有自身特色。关于清代浙东学派《论语》诠释嬗变路径,它整体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关于清代浙东学派《论语》诠释内容,刘宗周《论语学案》偏重义理,宋明兼采,心理融通。黄宗羲亦重义理,并延续了《论语学案》对心的重视。全祖望对宋儒颇有微词,且重心在于考据。章学诚则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义理。黄式三《论语后案》不拘汉宋,考据与义理并重,体现出集大成的特色。关于清代浙东
骈散关系是清代文学批评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重骈观念虽然长期居于下位,但不容忽视。自清中期阮元提倡骈文正宗说,重散轻骈的整体态势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持重骈取向的论家没有沿着这条道路迈进。本文考察道成时期重骈的批评理论,认为论家主要提供了三种思路。文体源流方面,在先秦文中寻找范例以证明骈偶起源之古,以唐文为依据、与政治话语作联结以表明骈体地位之尊。文体特性方面,强调骈体文博学、重情的特质,这与文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