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宪相关论文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青箬笠③,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解】①西塞山:在......
合乐性、娱乐性、过渡性是花间体独特的艺术特征,其合乐性、娱乐性、句式参差不齐等艺术特征表现出浓郁的俗文化特征,为元大德以后......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夜来皓月才当午①,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烟②长,卧时留薄妆③。 当年还自......
本文着重对《花间集》中妇女的发型、发饰、冠饰、耳饰与额妆、眉妆、脸妆、唇妆等情形进行了举例、分析与研究 ,从中揭示了晚唐五......
《白莲集》,唐末五代著名诗僧齐己诗别集。齐己(860~938?),俗姓胡,名得生,谭州长沙(今湖南长沙)人,一生勤于作诗,自言“是事皆能讳......
本文从《花间集》中温庭筠、孙光宪二人共用词调出发,分析二人创作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从《定西番》等专有词调来看,温庭筠主要写......
晚唐五代词人孙光宪推求诗与词的同一性,在花问派中,孙词艳丽含蓄不同温词的侬艳之风,孙词清新哀婉更胜韦词清淡之意,其词文质相称,刚柔......
“破天荒”一词出自宋朝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四卷:“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
孙光宪的词风气骨甚遒、清刚朗丽,有别于花间词,其风格的形成可从时空意识的视点解读.孙词的空间意识表现为善于选取开阔的空间意......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
孙光宪是唐末五代一位独具特色的词人,却长期被历代词学研究者所冷落,即使论及孙词,也往往只从其是否近温、韦处着眼.本文试将其与......
词体文学的形成和特色,与其独特的抒情方式有很大关系。做为应歌而作的流行歌体,描写对象的类型化和抒情方式的模式化,的确是早期......
孙光宪是花间词人中的一皎皎者。“片帆烟际闪孤光”时其词风特征,与花问派其他词人相比,除了少数词作,孙光宪自饶大气,体格恢宏,令人读......
<北梦琐言>原帙三十卷,今本仅存二十卷,已非原貌.为恢复原书旧观,缪荃荪、林艾园、陈尚君、贾二强等学者曾作过辑佚工作.今在前人......
<正>《竹枝》是唐代教坊曲名,本是巴渝一带民谣,多体现边远偏僻地区的民俗风情。《竹枝》的得名,来自曲中和声"竹枝"。在《竹枝》......
作为花间词中一位四川籍词人孙光宪,他的词作在《花间集》中别具一格,既不同于温庭筠的浓艳,也非韦庄的疏淡,他从内容到词风都有自己的......
本论文首次对五代著名作家孙光宪(896年?—968年)及其笔记小说《北梦琐言》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全文分为正文及附录两部分。 ......
近读《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所载东方乔先生《居士佛教与居士词论略》(以下简称《居》文),受益良多。然也颇有几点疑问横于胸中,......
《北梦琐言》三十卷(现存二十卷,逸文四卷),唐五代之际蜀人孙光宪所撰。该书写作、结集时间,目前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琐言》是......
曲词发生于唐代宫廷,而以士大夫诗人为写作主体,唐五代曲词便具有宫廷文化与士大夫诗人这两大基本要素。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构成......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孙光宪是五代《花间集》中的一名重要词人。在《花间集》中,孙光宪的风格区别于温、韦,也区别于其他作家,呈现出气骨遒劲的审美风......
<正>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规范,尤其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现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因此,在......
论"花间词"的题材类型何尊沛晚唐五代,天下纷扰,中原板荡,而西蜀凭借四塞之险,苟安一隅,君臣逸乐,寄情声色。由此,一批文人以"侧艳"词人温庭窍......
<正> 秦观的《淮海词》中有一组《调笑转踏》,共十首,每首均以一诗一曲相间,诗为七古,曲为调笑,诗句与曲词内容相同,诗末二字和曲......
<正> 孙光宪是唐末五代一个学识渊博、著述丰硕的学者文人,也是一个思想敏锐深刻、精明干练有治事才的贤能官吏,而且还是唐五代一......
“词之起源”是从唐迄今不断讨论的命题,但众说纷纭,未臻定论。 唐五代少数文人的作品中己涉及到词体之来源在“民甿”的观点,但还......
肇发传统:论花间词的审美理想与功能取向□乔力如果说敦煌写本民间词和中唐文士词属于新兴的音乐文学样式———曲子词的初生萌发的......
<正> 一、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重要词人孙光宪是五代荆南词人,《花间集》收其词共25调61首,仅比温庭筠少5首,却比韦庄多13首;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