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重构相关论文
《宠儿》讲述了黑人女性塞丝的苦难历程,杀子的核心情节表明小说的本质是伦理悲剧。塞丝在白人异质空间中面临身份危机,在家宅空间中......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之一。她用细腻的文笔不仅描绘出在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还重新书写了殖民统治对他......
美国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小说《同情者》从一个越共双面间谍的视角讲述越战经历和越南移民在美国的流散,呈现越南移民通过唤醒记忆......
“剩女”这个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公众的关注,以往的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城市“剩女”群体。近年来,“剩女”现象不再仅仅局限于大城市......
流动性是日裔美国人在美国的群体生命经验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日裔在美国大致经历了三次具有族裔色彩的流动。第一次发生在珍珠港事......
作为一名从“现代”跨入“当代”的武侠小说作家,还珠楼主(李寿民)在共和国成立前后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创作转型过程。从成立之前“三则......
汤亭亭是极具影响力的华裔美国作家,其代表作《女勇士》抨击了传统中国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种族歧视,构建了华......
藏族作家达真的长篇小说《命定》讲述了两个藏族青年为逃离仇杀亡命天涯,最后参加了中国抗日远征军的故事。小说在个人与族群、自......
世居族群与地方社会建设有着深度的逻辑关联,其中文化叙事颇为重要.疍民作为海南省三亚市的重要世居族群,对三亚的历史进程与繁荣......
易代之际的诗文书写是林纾复杂心态的现实流露.一方面,诗文的大量出现代表了林纾由文学翻译到文学创作的实践转向,这一转向也间接......
《时间中的孩子》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生涯公认的转型之作.小说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90年代撒切尔统治时期的英国伦敦,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辛格在其代表作《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展现了作为幸存者且彼此之间有着复杂伦理关系的......
摘要: 变革时代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呼吁教师进行身份重构,从而赋予校本培训新的使命和内涵。身份重构与情绪紧密相连,本质上是一个情......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 罗伯特·沃伦诗歌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G092。 ......
四川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都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968年×月×日雪》是“伤痕美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凭......
延续三百余年的罪恶的奴隶贸易使得成百万的非洲人被贩卖到欧洲、美洲以及加勒比海等地区。这种奴役生活使得许多背井离乡的非洲黑......
作为一位当代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以其1977年出版的经典之作《荆棘鸟》而著称。2003年出版的《呼唤》则被认为是她继《荆棘......
多丽丝?莱辛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英国女作家。二十余年的非洲经历使莱辛对非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将非洲的记忆真切地记录......
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是美国黑人艺术真正崛起的标志。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升起的一颗......
路易斯·厄德里齐(Louise Erdrich,1954-)是第二波“印第安文学复兴”中的代表作家,也是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本土女作家之一。截......
哈金身份研究国外多侧重他在中国的经历,而国内多关注哈金的流散经历及其对写作的影响。他们各自关注哈金身份的一个方面,而未注意到......
离散文学作品的文化身份是华裔美国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国佬》通过虚实结合,融故事、史料、诗歌、神话于一体,形象生动地展现......
欸(e~(55))话是欸人母语,也是欸人族群认同的核心要素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欸人为寻求从文化意义上的族群到国家政治层面民族......
本文以当代美国印第安女小说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爱药》(Love Medicine,1993)为研究对象,探究厄德里克是如何以其独有的女性主义视......
内容摘要: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杜波依斯(W.E.B.Du.Bois)首次提出“双重意识”这一概念,并用其来解释黑人经验,其形象的呈现出非裔美国......
严歌苓个人经历对其作品分析有深刻影响,深刻透视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层层焦虑以及主人公在“移民”过程中的身份重构。挖掘了......
本文借鉴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后殖民理论,探讨《孙行者》中“混杂”文本的政治内涵和文化意义,分析这些“混杂”文本在重构美......
海伦·邓莫尔虽然被各类综述和专著介绍为当代杰出的英国女性诗人,然而中外学者对她诗歌的研究仍然是空白。邓莫尔代表性诗歌《重......
印度电影《炙热》是一部反映印度女性地位低下的现实主义影片。影片通过奏响乡间好姐妹拉妮、莱约和比莉的人生战歌,成功重塑与完......
女权主义运动发展至今,婚姻关系始终是其关注重点和中心议题。斯坦顿作为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浪潮的先驱,相较于同时代的女权领导者......
本文考察在智能技术环境下,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设计生产环节的变革,分析这种产业环境下新技术带来的思维与价值会如何导致设计师的身......
文章从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出发,简要介绍了播音主持传播失误现象,并就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重构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20世纪50、60年代,在全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浪潮中,国家开展了以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运动。为了快速完成生产计划,解决生产......
篇际互文性是话语的基本特征,它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权利关系的变化。教育话语的篇际互文性分析,揭示了在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社会......
史诗《玛纳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以口头形式在柯尔克孜族聚居区传唱。那里活跃着史诗歌手的身影。......
由于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新大陆后对土著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和文化征服政策,美洲印第安人长期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莱斯利·马......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市民观念被理解为单一的理性经济人角色,其本身所蕴含的货币拜物教色彩决定了其必然遭致的扭曲变形。而新共和主义......
2012年德国图书奖获得者乌尔苏拉·克莱谢尔的《上海,远在何方?》描绘了纳粹时期18000犹太人流亡上海的生存境遇,一经发表广受......
明清交替之际,南海疍民为摆脱自身的“贱民”命运,进行身份重构,琼州海峡北部水域疍民多采取武力方式,而其南部地区疍民多以诉讼方式进......
移民表述是香港电影中重要的一脉,几乎涵盖了港片的所有类型。在后回归时期,很多香港电影中都蕴含了身份转型或身份重构的叙事,例......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作者以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惨经历为主线,描述了生活在美国社会中的一......
本文首先阐述了交互设计与身份认同的相关概念,其次从游戏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去探讨交互设计与身份重构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玩法机制......
在全球化时代-下,各国各民族在诸多领域中都在推动和深入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了扩大视野,发展自我,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决定出国......
黑人女性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直关注的对象和创作的主体。本文以黑人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对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
本文以光复后1945年至1949年间的中韩附逆反思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及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试图阐明中韩作家针对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