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相关论文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对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是中国古人根据外物与内心相互感发的原理,总结归纳出来诗歌写作的一种基本原则。......
"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哲学范畴转化为文论和美学范畴,并非只是批评总结和理论阐发的结果,更与先秦至六朝中国早期的文学实践活动......
本文认为,历来把“赋、比、兴”视作《诗经》中三种具体表现手法的观点是错误的,“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总体表现方法的概括......
、周代统治者编《诗》是对原始乐歌文化教化机制的发展应用。在西周礼乐盛世,《诗》乐章演绎了礼义。春秋时代礼仪崩坏,礼义失去所赖......
赋、比、兴 ,诗言志与诗教是中国古典诗学史鼎足而三的诗学概念。氏族会盟活动不仅是赋比兴的母体 ,也直接孕育了诗言志与诗教两大......
“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的源头,《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他们分别是各自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并且都出现相应的诗歌理论来......
任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是亘古不变的,"赋、比、兴"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涵义存在历史差异,而"赋、比、兴"的演变到20世纪80年代......
《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对中国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赋、比、兴表现手法的本质,在于它反映了情与物的关系,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基......
从"心物关系"的角度对赋、比、兴加以理解,并将《周易》看成一部原始歌谣集,可以发现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早在《周易》中就已初现......
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框架中,中国形成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发生理论——“物感说”。本文从“心”、“物”关系的角度,论述了“物感说......
贫瘠的黄土高原,动荡不安的生活现实,人种血缘的融合重组,造就了神奇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在艺术脉络上传承了《诗经》国风的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