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方音相关论文
黑水城密教文獻所見"粗麻蘖(謁)"法師一直是前賢未能解説之謎,我們通過對西夏文獻用例和宋夏西北方音的考證,構擬出其讀音爲*la ma......
《云謡集》精選唱詞三十首,録得十三詞調.其中《天仙子》、《破陣子》、《浣沙溪》、《抛毬樂》、《魚歌子》五調與唐五代傳世作品......
敦煌文献中有一些曾摄登韵系字与通摄字的互代例,可以与敦煌韵文、音注和对音相互印证,反映出唐五代西北方音中一部分曾摄登韵系合......
一、缘起暨前人研究rn南京大学元史室负责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中亚文明史》第四卷翻译成中文.师生们提出了一个东西方......
诗歌用韵常常受当时当地实际语音的影响而出现不符合韵书的情况。诗人韦庄、韩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北方语音的面貌 ,不......
朝鲜借音就是古代朝鲜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把汉字及其读音借入到自己的语言当中,从而形成的一套语音体系。这套借音体系是以中古汉语音......
出土西夏文献《番汉合时掌中珠》中有"急随钵子"一词,学术界曾有多种不同推测。结合西夏文辞书《文海宝韵》的相关解释,并从夏汉对勘......
历代都有人谈关于打字的问题。明末清初黄生认为,打由提(dǐ)字音转而来;清初李因笃认为,挞字变声调减笔画就成了打;王力先生认为,打......
【正】 我国至少在唐代已发明了印刷术,现在遗留下的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题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印刷品。不过......
西夏译汉文典籍《论语》中保存了大量的夏汉对音字,对于研究汉语宋代西北方音是一份重要的资料。本文将利用这些对音字,并结合《番......
从2001年至今,《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已出版15卷,这套丛书录有大量公文、类书、历书、蒙书、医药、占卜、杂抄、题记等写卷......
高田时雄和李建强据敦煌汉藏对音都发现唐五代西北方音疑母出现了变化的迹象,邵荣芬考察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则认为唐五代西北......
黑水城所出《圣观自在大悲心总持功能依经录》是西夏国师鲜卑宝源于仁宗天盛元年(1149年)前后翻译成汉文的,其在佛典中的通行经名......
夏河藏语是藏语安多方言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土语群。由于夏河地区的藏族人民与周边的汉族等其他民族长期群居杂处,语言互借的情况......
古泥来母字声母读音相混的现象在我国分布较广,西北地区亦然。可划分为"泥=离""南=蓝""农=笼"三种类型,其对应的历史层次是:"泥=离......
宋词、元曲中都有大量的-n、-η二韵尾字混叶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解释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据我们的考察,自《诗经》时代至唐,-n,-η......
本论文主要以法藏、英藏及部分俄藏敦煌文献中的诗歌为考察对象,对搜集到的1852首诗歌,共2405个韵段进行分析、系联,归纳出敦煌诗......
"支微入鱼"指止摄合口三等字读如遇摄合口三等字。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淮河流域和长江以南的方言中,而且存在于山西、陕西和甘肃三......
论文从《全宋诗》等文献中搜集了宋代西北地区127位诗人的5536首诗,整理五千余首诗歌实际用韵情况后共得韵部18部。通过比较,此18......
通过系统调查唐五代敦煌世俗文书中音切与异文别字材料,发现轻重唇音在隋唐五代的音义材料中,分成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切韵》系......